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7篇
  30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用蓝粒小麦和紫粒小麦杂交,对F2代单株和单穗粒色遗传分离比例进行分析表明,F2代疯狂分离,出现了多种分离类型。籽粒颜色分离强度在单株水平大于单穗水平,2种颜色分离大于3种颜色分离。紫蓝粒同穗主要受2对基因互作控制,基因间互作类型多少依次是抑制作用、互补作用和重叠作用。红蓝粒同穗主要受2对基因互作控制,其次是受1对基因控制,再次受3对基因互作控制;2对基因互作类型多少依次是互补作用、抑制作用和重叠作用。红紫粒同穗,红白粒同穗和蓝白粒同穗均由2对基因控制。各籽粒颜色间的显隐性关系是红粒对紫粒是显性,红粒和紫粒对蓝粒是显性,红粒、紫粒和蓝粒对白粒是显性。因此,除了紫粒表现果皮遗传,蓝粒表现花粉直感外,紫粒和蓝粒杂交后代中粒色还存在复杂的基因互作模式,基因剂量效应等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42.
2001-2009年中国北部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暖的变化规律,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方法】利用2001—2009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该地区相关气象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对照品种出苗日期和成熟日期逐渐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且与年平均温度和生育期≥0℃积温呈负相关;生殖生长阶段随着相应期间≥0℃积温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候变暖,千粒重和每公顷产量呈增加趋势。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每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与每公顷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千粒重2 性状决定了产量变异的95.7%。【结论】气候变暖对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发育有较强的影响,选育生育期较短,但生殖生长阶段较长,千粒重大的高产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未来适应气候变暖的品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43.
<正>目前,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粮食安全是建立在多变低水的自然降雨和超采地下水的基础之上。随着气候干旱和地下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无疑成为我国政府长期担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当前乡村动物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当前乡村两级特别是山区动物屠宰检疫的客观现状,并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当前搞好乡村两级“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的主要对策,以期进一步规范畜禽屠宰检疫秩序,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5.
我国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现状,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黄淮海地区特殊的环境状况提出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等节水措施,为指导该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6.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47.
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用占全球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气候干旱和生态境破坏以及污染的不断扩大和加重,水和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中国在水资源和粮食安全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有70%左右的贫困人口,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中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减免农业税费,增加经济投入和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是解决西北地区贫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8.
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其宏观调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多降天上雨,多蓄地上流,南水北调,节水灌溉,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想和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国当前旱地和节水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合理的群体和个体动态结构是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保证,也是小麦研究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调查,总结出了关于合理群体和个体动态结构的数量指标,提出了建立合理的群体和个体结构的基本原则.指出准确地确定最适播期,适合当地的品种、科学的用水用肥是建立合理的群体和个体动态结构的有效方法.文章还提出了不同时期检验群体是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0.
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正斌 《麦类作物》1998,18(1):35-38
本文综述了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研究进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