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4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棉田土壤深松技术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指标、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本规程规定了北疆绿洲灌区灰漠土深松棉田的土壤条件、深松要求、品种选择以及播种、水肥管理、合理化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采收等栽培管理技术要求,以期为北疆绿洲灌区灰漠土深松棉田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2.
棉花形态发生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花形态发生的模拟以每日生理热效应为主要驱动因子,同时考虑了地膜覆盖后地温升高对气积温的补偿作用。叶面积指数的模拟基于棉花LAI动态消长与物质流的库源关系,量化了棉花生育过程中源或库不足时的LAI增长过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校正和核实,使模型适应于不同类型品种的形态发生和LAI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叶片数、株高、果枝和果节的模拟精度均差方根(RMSE)分别达到了0.7片、1.6cm、0.8个和3.3个;叶面积指数在不同品种和管理方式下的模拟精度RMSE达到了0.3,表现出较好的吻合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3.
棉花干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系统分析不同基因型和管理措施下棉花干物质分配指数动态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在蕾铃干物重方面,采用了分配指数、潜在发育和缓冲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充分估计了蕾铃脱落、铃壳重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分配指数与生理发育时间的函数关系,不同基因型和管理措施不影响其动态变化模式,但早熟品种和不整枝条件下,各器官干物重分配指数明显不同于中熟类型品种和常规管理。模型还考虑了水分对地下部干物重分配的调节作用,以及<15℃低温对产量形成和铃壳干物质向纤维转移的影响。模型验证表明  相似文献   
44.
国外冷季型草坪草种在成都引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成都对高羊茅等 2 6个国外冷季型草坪草品种进行了为期 3a的引种适应性评价研究 ,结果表明 :(1) 11个参试的高羊茅品种和 2个白三叶品种、2个剪股颖品种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其中高羊茅以Barfa、Vegas表现最优、剪股颖以Prominent最优、白三叶以Tahara最好 ;(2 )高羊茅冬季有叶尖发黄现象 ,部分品种夏季有褐斑病 ;(3)紫羊茅、羊茅、硬羊茅等 11个细叶类品种 ,抗热性较差 ,越夏率 <50 % ,基本不适应 ,但冬春表现好 ,是冬季暖季型草坪补播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45.
根据盆栽梅花的特点和要求,初选出15个梅花盆栽专用品种.通过改进育苗方法,加快树冠成形,促进花芽分化等技术措施的研究,初步取得了1a育苗、2a养护出成品的梅花盆栽快速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6.
棉花品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棉花品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性及筛选抗旱性评价指标,以238份抗旱性不同的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两个处理,选取株高、铃数、单铃重及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采用抗旱系数、主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38份棉花品种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棉花全生育期生长有显著影响。以抗旱性度量值(D值)为主要参数,以加权抗旱系数(WDC值)和综合抗旱系数(CDC值)作为辅助参数,可以将238份棉花品种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高抗旱型)10份、第Ⅱ类(抗旱型)61份、第Ⅲ类(中等抗旱型)84份、第Ⅳ类(敏感型)78份和第Ⅴ类(高度敏感型)5份。株高、单铃重、衣分及可溶性糖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可作为棉花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的指标。上述结果为优质高产的抗旱棉花品种评价和选育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