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4篇
综合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1.
杂交玉米及亲本种子碱溶蛋白电泳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雁  冯锐  段利琴 《种子》2000,(5):17-18,29
用乳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玉米不同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碱溶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碱溶蛋白在蛋白质组成上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电泳谱带差异明显,可视为各自的“特征”指纹,通过指纹分析能有效地将各供试品种区分开来。因此,碱溶蛋白可作为玉米品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水稻品种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拟南芥RPS2基因和烟草N基因的NBS-LRR区域设计的S1和AS3两个引物对24个黑龙江粳稻品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差异相似性86%为度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析在利用水稻品种控制病害发生和抗病育种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候选抗病基因在水稻品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个来源于水稻和大麦、具有抗病基因NBS-LRR结构特点的探针对24个水稻品种的Dra I酶切DNA片段进行候选抗病基因分析,用26个稻瘟病菌株对供试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共检测到127个候选基因位点,平均每个探针为6.7个。除齐头谷、八宝谷和紫糯外,籼稻品种的位点数均高于粳稻品种,而这些籼稻品种表现较为抗病。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籼粳差异明显的2个类群和分群结果与其系谱关系及抗性基本吻合的5个亚群,表明候选抗病基因标记可用于水稻品种的遗传关系、水稻病害控制和抗病育种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孙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21-692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全面综述国内外有关土地细碎化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显示:国内外学者对土地细碎化的研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原因一是土地细碎化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二是土地细碎化的衡量尚未统一;三是研究的方法与数据的获取存在较大局限;四是全面的研究体系尚未建立。指出未来土地细碎化的研究需要突破上述4个方面的局限,结合土地产权制度、农民家庭就业结构、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滇黄精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病害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进一步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该病原菌。结果表明,病原菌菌株的菌丝为白色,背面淡黄色,菌丝体呈絮状、贴基生长、生长茂盛;病原菌菌株的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态,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柱形,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或肾形;从菌株的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6.
辣椒玉米间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及其增产效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辣椒田间(5~10行) 边行外各间作1行玉米的方法进行6种不同模式辣椒、玉米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和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 、小斑病(Helminthosporiun maydis) 的病害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模式的辣椒、玉米间作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害发生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与单作相比, 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减少由35.0%逐渐增加到69.6%; 间作对玉米大、小斑病的控制效果随辣椒行数的增加由43.0%逐渐提高到69.3%。同时, 辣椒玉米间作可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其中, 5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 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10行辣椒间作2行玉米的复合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但经济效益最高。与单作辣椒相比, 辣椒玉米间作的总产值增加1 683~2 012元/hm2 , 增幅达10%~12%。证明利用辣椒玉米间作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稳定性可达到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SSR标记技术鉴定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的纯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昆明市农科所提供的2003年收获的B16、B19、B20及其亲本CIP004(♂)、CIP008(B16♀)、CIP009(B19♀)、CIP010(B20♀)为材料,利用9对SSR引物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用于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纯度鉴定的SSR位点引物并初步测定其纯度。分析结果表明,STM002和STM009引物的扩增产物呈现双亲互补的特征谱带,易于区分杂交种和亲本自交系,并初步确定B、B和B纯度分别为86%、90%和85%。  相似文献   
18.
选用表现较好的9个普甜玉米(Zea mays.L.saccharata 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用新选育的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待测系的配合力测定中测验中最少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对测验种加以筛选,被筛选出的测验种只有其中一个,就能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一般配合力);若对测验种不加筛选,则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待测系的产量GCA的最少测验种数目为3个。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验种测定效果评价时,株高、生育期、穗重、穗粗、行粒数及千粒重对测验种的选择不太严格;而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较严格。  相似文献   
19.
优化水稻群体种植模式与稻瘟病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最佳种植模式,探讨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对稻瘟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与黄壳糯,采用混合间栽法,研究不同种群结构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结果】不同种群结构对黄壳糯稻瘟病的控制效果不同,相对防治效果随杂交稻群体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种群结构为1﹕15.01时对叶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种群结构为1﹕12.40时对穗颈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混合间栽的不同群体结构的复合产量都比净栽有所增加,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结论】黄壳糯与汕优63的群体比例为1﹕12.40~18.88是最优化的群体结构,不但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好,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水稻抗瘟性分类及品种与病菌谱系互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两对引物XLRR for/XLRRrev和S1/AS3对23个水稻品种进行RGA-PCR指纹聚类分析,以80%的相似性可将23个品种分成9类;进一步对这23个品种进行抗瘟性表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方法划分的品种组别数相同,有2个组别的品种组成也相同,但多数组别的品种组成有差异,即存在R-基因与抗性表型不一致的现象,因此,RGA-PCR指纹分析法与传统的抗性表型鉴定法相结合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抗性信息,品种RGA和抗性表型相似组别与病菌谱系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就单个品种而言,某些品种与一些病原菌谱系出现即皆亲和或皆非亲和的互作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