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畜牧兽医   6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北京地区奶牛流产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次试验共调查了北京地区的7个奶牛场在1998-2000年中奶牛的流产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奶牛流产率平均为6.5%,最高达12.3%,且与月份、胎次以及妊娠天数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2.
给健康猫单剂量快速静注磺胺对甲氧嘧啶100mg/kg,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不同时间的猫体内的药物浓度(血药),其药物—时间数据和药动学参数用微机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程序拟合计算。实验用猫10只,药—时曲线均适合无吸收因素二室模型。用BASIC语言计算出单剂量快速静注给药后的药动力学参数,并推算出多剂量给药有关参数。其主要参数分别为: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7.60±1.01h,表现分布容积(Vd)为4.81±0.61L/kg,总清除率(ClB)为0.40±0.15L/kg·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3.00±3.43mg/100ml·h,有效浓度维持时间(Tcp)为15.53±1.94h。多剂量给药(τ=t1/2β=7.60h的主要参数分别为:稳态下最高血药浓度(Css(max)]为5.27±0.64mg/100ml,稳态下最低血药浓度[Css(min)]为2.09±0.25mg/100ml,稳态下平均血药浓度[Css(ave)]为3.04±0.37mg/100ml,负荷剂量(D)为200mg/kg,维持剂量(D)为100mg/kg。  相似文献   
33.
热应激中蛋鸡血液和肝脏SOD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气候室中 ,32 0日龄海赛褐蛋鸡 14 4只连续 10d热应激 2 7~ 38℃。用NBT光还原法测定持续高温下血液中红细胞SOD活性 ;用亚硝酸盐形成法测定组织SOD活性。结果表明 :高温组与常温组相比 ,血液中红细胞SOD动态活性降低 ,并维持在一个低于常温组的新水平上 ;肝脏SOD动态活性同时降低 ,其最低值低于常温组 ;肝脏和血液S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γ =0 .6 5。  相似文献   
34.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6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用8味中草药煎剂及一个中草药复方制剂对奶牛乳房炎的6种致病菌进行抑菌实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连翘、复方、蒲公英中敏;牛棒状杆菌对连翘中敏,嗜热链球菌对瓜蒌极敏,对连翘、白附子、复方、木鳖子、天花粉中敏;产气荚膜梭菌对金银花、瓜蒌高敏,对复方、白附子、紫花地丁、天花粉中敏;乳房链球菌对瓜蒌、复方、金银花中敏;乳杆菌对所用药都低敏;瓜蒌、金银花、连翘对致病菌的MIC和MBC较低。进一步提取瓜蒌、金银花有效成分并与水煎剂对比,瓜蒌、金银花有效成分对6种致病菌均呈现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35.
针对连翘酯苷稳定性较差,限制了药物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的问题,采用环糊精包合技术研制连翘酯苷注射剂,利用研磨法制备连翘酯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表征分析表明包合物光谱和熔点发生变化,对光稳定性和热加速实验稳定性明显增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鸡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表明连翘酯苷包合物与连翘酯苷药物动力学差异较小,血液中包合态药物能较快发生脱包合作用.  相似文献   
36.
鸡源沙门氏菌多重耐药和Ⅰ型整合子的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与Ⅰ型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山东省鸡场分离沙门氏菌,根据Kauffmann-White方法测定其血清型,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沙门氏菌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MIC值,并且采用PCR技术测定了Ⅰ型整合子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显示:本次分离得到311株沙门氏菌,包括印地安纳沙门氏菌(133株)和肠炎沙门氏菌(178株)2种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甲氧苄啶普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率为91.0 %(283/311),99%的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敏感;PCR测定Ⅰ型整合子结果: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65.0%(202/311),其中多重耐药表型菌株Ⅰ型整合子阳性率为92.6%,202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6株的携带基因盒dfr17-aadA5。上述结果表明,Ⅰ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沙门氏菌中,并且与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
本试验旨在优化泛素化酶Arkadia质粒表达载体pGPU6/GFP/Neo转染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TECs)的条件,为研究Arkadia表达载体在小鼠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hathy,AAN)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以小鼠RTECs为转染对象、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为转染介质,采用Real-time PCR和CCK-8法检测不同的质粒与脂质体比例条件下Arkadia mRNA的表达差异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同时,用Real-time PCR检测不同的转染时间条件下表达载体对Arkadia mRNA沉默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Arkadia-pGPU6/GFP/Neo载体的转染效率表现出了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当质粒DNA∶LipofectamineTM 2000为0.66 μg∶2 μL、转染时间为24 h时,对Arkadia mRNA表达的抑制最明显并且对细胞的毒性最小。最终确定了Arkadia-pGPU6/GFP/Neo载体转染小鼠RTECs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8.
【目的】构建泛素启动酶Arkadia和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5(亦称UCH37)的表达载体,并探讨Smad7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对马兜铃酸肾病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量及real-time PCR反应优化转染条件,转染Arkadia和UCH37 siRNA,real-time PCR检测mRNA表达抑制率。分别构建Arkadia和UCH37的表达载体pGPU6/GFP/Neo,经鉴定后转染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rkadia、UCH37和Smad7的表达变化。【结果】①30 pmol siRNA和1.5 μL LipofectamineTM 2000为最佳转染条件;②Arkadia-1490和UCH37-721的干扰效果最明显;③载体的插入序列完全正确,且pGPU6/GFP/Neo-Arkadia能上调马兜铃酸肾病模型中Smad7的表达,而pGPU6/GFP/Neo-UCH37使Smad7表达下降。【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GPU6/GFP/Neo-Arkadia和pGPU6/GFP/Neo-UCH37,且Arkadia和UCH37可分别放大、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9.
探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感染鸡胚肾细胞(Chicken Embry-o Kidney Cells,CEK cell),并且实现其增殖为目的。将IBV稀释液注射到SPF鸡胚尿囊腔内,培养鸡胚扩繁,观察记录结果;并培养CEK细胞,采用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的IBV进行染毒实验;应用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鸡胚感染量为10-6.68/0.1 mL;用Real time PCR检测IBV在感染细胞中的含量,以确定IBV在CEKcells中已经感染且增殖成功。结果表明,接种10日龄的SPF鸡胚可以收集更多的、约8 mL的尿囊液毒;反复盲传至7代的IBV可使CEK cells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T-PCR检测,最终确定IBV-M41型扩繁成功并且能够在CEK细胞上繁殖,为下一步实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旨在研究Dab2蛋白在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在AAN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肾脏中Dab2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加重;Dab2蛋白表达量在第6天先降低(P>0.05),在第12天突然升高随后又极显著降低(P<0.01),Dab2蛋白表达总体呈上升趋势,Dab2基因转录水平变化趋势与此一致;同时Dab2蛋白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完成了从刷状缘到细胞质,再到细胞核的转移。结果表明Dab2蛋白参与AAN小鼠的发病过程,为进一步研究Dab2蛋白在AAN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