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科教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课教学是影响植物保护专业昆虫学科的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经过系统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昆虫学科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及时反映了本学科的主要科技成果,具备了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了应用学科的地方特色,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2.
为明确不同放牧模式对高山草地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调查牛放牧、羊放牧、牛羊混合放牧和休牧4种模式下高山草地植物群落特征、蝗虫群落组成和数量,分析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利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植物群落与蝗虫群落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放牧模式对蝗虫群落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与休牧相比,牛放牧、羊放牧、牛羊混合放牧模式显著影响高山草地植物群落高度、植物群落覆盖度和禾本科牧草高度,但对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4种放牧模式下共捕获蝗虫13种,不同放牧模式下,高山草地的生物指示种不同。与休牧模式相比,牛放牧、羊放牧、牛羊混合放牧模式显著影响高山草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牛放牧、羊放牧和牛羊混合放牧模式下,高山草地蝗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36、0.35和0.29,高山草地蝗虫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5、0.45和0.35,高山草地蝗虫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3、0.33和0.24。高山草地植物群落高度、覆盖度和禾本科牧草高度与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鼓翅皱膝蝗A.barabensis、青海痂蝗Bryodema miramae等呈负相关,与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呈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不同高山草地放牧模式主要通过改变植物群落高度间接影响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3.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植物区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地理学意义。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物物种调查统计,对区域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典型荒漠区和草原区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共有天然植物51科161属318种。物种组成20种以上的优势科和10种以下的寡种科为植物区系的主体,区系优势明显;单种属数量较大,说明植物区系整体物种多样性并不丰富,而优势属在种的层次上丰富度较高,有一定的优势,在荒漠植物区系属的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科的世界成分和属的温带分布型占主导,反映了植物区系分布与世界气候带相适应的特征,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明显。沙漠植物区系特征与其沙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区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4.
紫外线(UV-B)辐射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条件下,在人工气候箱中单头饲养,测定各个处理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甘农3号"上,16℃时,在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0℃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体质量差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24℃时,UV-B辐射下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甘农5号"上,在16℃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20℃和24℃时,UV-B辐射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由此可知,UV-B辐射对豌豆蚜的影响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苜蓿斑蚜对三个苜蓿品种幼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HA-3(高抗)、甘农三号(中抗)和Hunter River(低抗)3种不同抗蚜苜蓿品种受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为害幼苗初期植株叶片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斑蚜为害后,3个苜蓿品种的SOD、POD、PPO的活性都显著上升,且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苜蓿品种之间的SOD、POD、PPO活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虽然HA-3苜蓿正常植株的SOD活性较高,但由于甘农三号苜蓿受蚜虫胁迫后SOD活性增长量大,使蚜虫胁迫植株的SOD活性与HA-3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OD和PPO的活性在3个苜蓿品种正常植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受蚜虫胁迫后,HA-3苜蓿的POD和PPO活性较高,甘农三号苜蓿次之,Hunter River苜蓿较低;3个苜蓿品种SOD、POD、PPO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此研究对苜蓿抗蚜品种的选育及对蚜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甘肃省几种昆虫病原线虫抗干燥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肃省8种昆虫病原线虫进行了抗干燥力测定,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种类不同其抗干燥能力也不同.在25℃、相对湿度50.5% 的小空间控制器中分别处理5h、7h和9h后,斯氏线虫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而异小杆类线虫几乎全部死亡.经9h干燥处理后锯蜂线虫S.kraussei存活率最高(80.3%),其次为S.bicornutum(73.7%),加水复苏后2种线虫对大蜡螟的致死率均为100%,侵入率分别为16.9%和16.4%.  相似文献   
67.
三种杀虫剂对多异瓢虫的毒力及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玲  陈威  杨巧燕  刘长仲 《草地学报》2016,24(5):1094-1099
为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指导田间合理用药,采用接触处理(滤纸)和毒蚜饲喂两种方式,测定了3种杀虫剂吡虫啉(I)、阿维菌素(Ab)和高效氯氰菊酯(Al)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e)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对多异瓢虫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接触3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后的日平均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而且当代累积平均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毒蚜饲喂组的瓢虫日平均产卵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当代累计平均产卵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多异瓢虫各处理当代第1 d产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接触处理瓢虫组各处理的F1代总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对照,而毒蚜饲喂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F1代产卵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Al接触处理瓢虫组的F1代第1 d产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本试验LC20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不仅对当代而且对下一代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接触处理对多异瓢虫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大于取食毒蚜处理。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明温度对红色型豌豆蚜的世代累积效应,为利用生态措施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人工设置的5个温度条件下(12℃、17℃、22℃、25℃和28℃)调查了红色型豌豆蚜连续3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生命表等。研究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12℃时F_2代的若虫期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6.0%和6.8%,而22℃和25℃下若虫期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12℃时世代历期在F_2代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0.5%和12.4%,17℃、22℃和25℃条件下世代历期在3代间差异不显著。在12℃下红色型豌豆蚜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和F_1代降低;而在持续高温25℃条件下后代繁殖力下降幅度最大,F_1和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代分别下降49.3%和50.9%,22℃下F_1和F_2代产蚜量与F_0代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养红色型豌豆蚜,其成蚜体重在12℃和25℃下受影响最小,体重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22℃下F_1代成蚜体重显著高于F_0和F_2代,12℃时体质量增长率有随代数增加逐代增长的趋势。随世代数增加红色型豌豆蚜在12℃和25℃条件下净增殖力(R0)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25℃时F_1和F_2代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F_0代显著增长。表明在连续较低温或较高温胁迫下,红色型豌豆蚜后代繁殖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但发育历期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长,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可能是其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9.
以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分别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采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处理2种色型豌豆蚜后其F0及F1代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处理的2种色型成蚜后,其平均产蚜量均显著低于同色组对照(P<0.05),平均寿命表现为LC20处理后均显著短于同色组对照(P<0.05),而LC10和LC5处理后平均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LC20处理后红、绿色型成蚜的平均产蚜量(16.82和 21.44头)和平均寿命(2.84 d,3.60 d)均达到最小值;LC20处理2种色型成蚜后,F1代若虫期与同色组对照差异不显著,而成虫寿命显著短于同色组对照(P<0.05),若蚜存活率均高于LC10处理,LC5处理后F1代红、绿色型豌豆蚜平均繁殖力均达到最大值81.95头和72.27头;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F1代2种色型成虫产蚜高峰期也存在差异,绿色型均集中在3~7 d,而红色型产蚜高峰期均晚于绿色型;除LC20处理后F1代绿色型豌豆蚜净增殖率(R0)(44.22),平均世代周期(T)(11.29)与同色组对照差异显著外,2种色型豌豆蚜的其余参数在LC20,LC10和LC5处理下均与同色组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2种色型成蚜后,对其F0代寿命和繁殖力均起到抑制作用,且红色型较绿色型敏感,但对F1代影响表现为高浓度较低浓度显著。  相似文献   
70.
苜蓿斑蚜刺吸胁迫对苜蓿幼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苜蓿斑蚜为害苜蓿幼苗初期0~9 d内,15、30头/株两个虫口密度下苜蓿幼苗植株叶绿素含量、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短期内苜蓿斑蚜刺吸为害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与同期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叶绿体内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SOD活性及POD活性、PPO活性均随为害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同虫口密度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15头/株、30头/株处理植株同期内其3种酶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相比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虫口密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这反映出苜蓿斑蚜刺吸胁迫后使苜蓿幼苗对苜蓿斑蚜的防御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