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9篇
  16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稻田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田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基于2004年在成都平原建立的耕作定位试验,以当地传统麦稻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W-CR)模式为对照,设置麦稻周年免耕+秸秆还田(ZW-ZR)和油稻周年免耕+秸秆还田(ZO-ZR)2种免耕轮作处理,2014年后分层取样测试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主要酶活性。结果表明:和CW-CR相比,连续免耕配合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的提高,土壤表层(0~7.5 cm)增幅分别为41.3%~52.2%和33.6%~33.7%,差异达显著水平。免耕模式不同土层有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模式,降幅19.8%~25.7%。连续免耕促进直径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大幅增加,但对不同土层容重、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周年免耕条件下,麦稻模式较油稻模式更利于表层土壤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其他多数指标无显著差异。0~7.5 cm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排序为ZO-ZRZW-ZRCW-CR。连续免耕可以提高小麦和油菜产量,但水稻产量不及对照模式,ZW-ZR和ZO-ZR模式平均降幅8.7%和4.6%。本研究条件下,免耕可改善稻田土壤质量,ZO-ZR模式优于ZW-ZR模式,但土壤质量的改善与水稻生产力的提高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初花期冷害及预喷施烯效唑(S3307)对绿豆(Vignaradiata)叶片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影响,以‘绿丰5号’和‘绿丰2号’为材料,盆栽条件下,初花期预喷施S3307,同时连续低温(平均15℃)处理5d并每天取样,对绿豆叶片活性氧类物质积累(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保护酶活性变化、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花期冷害引起绿豆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增加、超氧阴离子(O■)产生速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不同时期都有所增加,低温处理1~5d导致‘绿丰5号’单盆产量显著下降11.58%~46.27%,‘绿丰2号’显著下降12.74%~44.75%。S3307具有抵御初花期冷害的作用,低温条件下,预喷施S3307能有效增加绿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H2O2含量和O■产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绿萝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二溴海因和活性炭对水培绿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二溴海因50mg/L+活性炭2 g/L除藻效果最好,且不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营养液电导率的影响也较小;适宜浓度的活性炭和二溴海因除藻效果优良,浓度过低除藻效果不明显,浓度过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所以在除藻过程中掌握合适的浓度范围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刘淼 《河北果树》2022,(1):50-53,55
果树建园前进行科学的果园规划是果业生产现代化、商品化和集约化栽培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科学的果园规划可充分发挥果树生产潜力,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关系到整个果园的长期效益,也是建园成败的关键,所以种植前进行科学的果园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阜平县荒山整治项目区立地条件为例简要介绍规模化梯田式山地果园规划.阜平县委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108 hm2,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0.37×108 hm2,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开发种稻是盐碱地改良和利用的有效措施,水稻根系研究对挖掘盐碱水田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盐碱胁迫水稻根系的研究现状,重点从盐碱胁迫对水稻根系表型、抗逆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多角度全面解析盐碱胁迫水稻根系逆境形态和生理机理,明确土壤-根系-产量的互作机制,基于优良种质资源结合育种技术构建理想根系构型,为挖掘盐碱地水稻增产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5-2016年对来自黑龙江地区46个养殖场送检的鲤鱼进行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KHV)的分离鉴定,并应用DNAStar等软件对检出的阳性样本的主要囊膜蛋白(Major envelop protein,MEP)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KHV的检出率约为6.5%,3株阳性样本具有相同的MEP基因序列,称之为KHV-HLJ1516。MEP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71 bp,编码25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8 280.58,等电点为8.40。对KHV-HLJ1516的ME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KHV-GZ11分离株仅有1个碱基不同,但并未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碱基相似性为99%;而与HZ419分离株相比,KHV-HLJ1516的MEP基因有3个碱基发生突变,相应的氨基酸由Asn变为II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KHV-HLJ1516与KHV-GZ11处于同一分支,而HZ419位于另一分支。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KHV-HLJ1516的MEP的抗原表位主要位于4~11,24~40,42~63,82~110,209~218,238~249氨基酸区段。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新媒介的不断涌现,意味着要实现品牌广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广告模式。而广告视觉的主导型,交互性与信息丰富性是品牌广告视觉向传达叙事成功转变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媒介驱动下,视觉传达与品牌策划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祖先种,具有高蛋白、繁殖系数大、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进行大豆品种改良、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多样,在新种质创制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自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次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全面搜集考察至今已有整整37a。在这期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对本省寒地野生大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的历史和分布现状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加强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有效利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强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I,IGF-II)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根据Gen Bank收录的鲑鳟鱼IGF-I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哲罗鱼(Hucho taimen)肝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哲罗鱼IGF-II基因开放阅读框。将目的基因IGF-II与原核表达载体p SUMO连接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 SUMO-IGF。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约在40 k D处含有清晰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后获得较纯的目的蛋白,利用ELISA和MTT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免疫学活性及生物学活性分析。ELISA结果显示该目的蛋白能够与商品化的抗鲑鳟鱼IGF-II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且呈现抗原浓度依赖性,该结果说明本研究获得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IGF-II蛋白;MTT方法测定IGF-II蛋白对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aoma papulosum cyprini,EPC)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RTG-2)的增殖效果来鉴定IGF-II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所表达的哲罗鱼IGF-II蛋白能够有效的刺激EPC细胞和RTG-2细胞增殖。该结果表明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的哲罗鱼IGF-II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为哲罗鱼的生长模式和生长繁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豆子叶节再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农35为实验材料,对大豆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种子的灭菌方法、萌发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丛生芽分化、生根培养与驯化等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大豆组培过程中最适合的种子灭菌方法是氯气灭菌法,确定了萌发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2mg/L,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中6-BA浓度为1.70mg/L,GA3浓度为0.5mg/L时,分化率最高(78.1%)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37mg/ LNAA更适合根的生长。采用此方法对北方37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基因型筛选,确定了合丰25、黑农35、合丰35、绥农10、绥农14等5个比较适合的大豆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