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4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2004-2008年绵香576(绵香1A/辐恢576)在四川绵阳的制种实践,总结了该组合在绵阳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2.
运用相关、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杂交水稻新组合绵2优838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绵2优838的千粒重变异不大,合理的有效穗是高产的前提,实粒数是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内6优138是由垦丰长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绵阳市农业研究院选育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于2016年通过国审。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4.
宜优357是由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的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201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5.
通过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宜香3728产量因素和利用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与不施肥对产量影响极大,最佳施肥水平为纯氮120㎏/hm2;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均低于45%,说明施肥方法和施肥量还不够科学合理,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提高氮肥的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26.
根据四川省区域试验结果,通过主效应值、高稳系数、变异度和适应度对宜香3728的产量特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宜香3728不仅产量水平高,而且稳产性好,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组合高产稳产的原因是单穗重明显高于对照,单穗重的提高主要是较稳定的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增加的结果。多年试验示范也表明宜香3728是一个高产稳产的优良水稻新品种,在四川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多分蘖矮秆水稻‘tdr(t)’是在半矮秆籼稻品系‘E20’中发现的一份突变体.与野生型‘E20’相比,‘tdr(t)’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多,育性降低,各节间所占株高比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属于矮秆突变体中的dN型.用5个株高正常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系)与其杂交,对F1、F2、和BC1F1的遗传分析表明,‘tdr(t)’矮生性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tdr(t)’表现矮秆和多分蘖,是研究株高与分蘖发育机理关系的一份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28.
内6优138是用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内香6A与优质恢复系绵恢138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病、制种产量高等特点,于2016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其选育经过、品种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9.
优质中籼杂交稻新组合绵5优527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口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03年通过四川、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0.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绵 5优 52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本所自育的优质不育系绵 5A为母本、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配合力优质抗病恢复系蜀恢 527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于 2003年 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天协 5号, 2003年 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绵 5优 527,并推荐为四川省重点推广水稻新品种, 2004年 3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国豪杂优 3号.该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而且适应性广,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对于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3年被纳入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 2004年在全国示范种植 3万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