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20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35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应用于QTL精细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又称为代换系(Substitution lines,SLs)或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ILs)。只含一个代换片段的代换系,即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是理想的代换系。单片段代换系只有代换片段与受体亲本不同,其它遗传背景与受体亲本完全一致,对代换区段中的QTL进行分析时遗传背景干扰很小,有利于QTL的分析,不少学者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材料对许多QTL进行了鉴定和精细定位,并克隆了一些重要性状的QTL。本文介绍了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构建的原理和利用微卫星标记(SSR)进行单片段代换系鉴定的方法,讨论了代换系构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对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进行QTL精细定位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大豆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含量基因定位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含量基因定位及相关性,为大豆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及基因克隆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SR技术,对晋豆23号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进行了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 WinQTLCart2.0 软件分析了影响大豆异黄酮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3个重要品质性状的QTL,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检测QTL;同时,对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检测到23个QTL,其中控制异黄酮含量QTL有6个,分别定位在J、N、D2和G染色体的连锁群上;控制脂肪含量的QTL有11个,分别定位在第A1、A2、B2、C2和D2染色体的连锁群上;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有6个,分别定位在B2、C2、G和H1染色体的连锁群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异黄酮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3个重要品质性状的部分基因定位结果与其相关性分析是一致的,其结果对大豆品质育种应用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 — 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572.28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9.17%。2015 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501.7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09%。陇黄2号田间表现高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黑斑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385.3 g/kg、粗脂肪(干基)204.2 g/kg,品质优良。陇黄2号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间套作带状复合种植。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4.
从抗胞囊线虫组合(灰布支×晋豆23)F2代群体中,鉴定选择5株表现高抗植株建立株系,进行F2-F4代间对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传递研究。在5个株系的F4代7 164个鉴定群体中,出现免疫0个胞囊附着量的单株1 406个,占到鉴定总数的19.6%;1~3个胞囊量的高抗植株有2 226个,占31.1%;4~9个胞囊量的中抗植株有1 672个,占23.3%,表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能得到很好的传递。5个株系中9754-16株系整体抗性表现较弱,出现种皮色分离,其中鉴定的1 494份材料中,黄色种皮占342份,而黄色种皮材料中,出现50份材料胞囊附着量在50个以下,为选育黄色种皮大豆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5.
非组培遗传转化法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育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植物遗传转化所采用的受体系统,大都依赖于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才能获得转基因植株。因此,对于大豆、小麦等组织培养难度高、品种依赖性强的作物,寻找新的转化方法很有必要。着重介绍了几种非组培转化方法的技术原理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
(接续四)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Mandarino和Bolotari分析了13个巴西大豆品种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结果为10·65~27·23mg/g;Vollmann等利用基因技术培育了一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大豆品种。发芽也是调控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有效途径。Bhatia和  相似文献   
27.
选择一组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亲本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呈现连续性变化,根部孢囊附着量平均表现为0~145个.按照传统孢囊线虫鉴定分类标准,黑种皮的高抗抗源对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十分稳定,灰布支黑豆和PI437654的孢囊附着量分别为2.67和0个;绝大部分黄种皮亲本材料抗性均表现为高度感病,只有1267和1259表现为中感.对于4号强毒生理小种的特殊性,实际中将无法选育到抗性品种以解决生产需要问题.利用品种间抗性存在的差异和连续性变化,并比较其它方法,建议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鉴定标准划分为5级,分别为免疫、高抗、抗、感和高感,其IP指数(%)以Lee为对照时分别为0、0.1~15、15.1~50、50.1~100和>100.黄种皮大豆品种晋豆19号对4号生理小种反应稳定,可作育种参考对照.  相似文献   
28.
对中国各地的3237份食用豆类(绿豆Phaseolusradiatus,豇豆Vignaunguiculata,豌豆pisumsativum,菜豆ph.vulgaris和红小豆ph.calcaratus)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鉴定。利用甘肃省敦煌市的自然干旱条件,以株高、单株荚数、于粒产量3个性状的抗旱指数作为综合评定抗旱性指标。鉴定出1级抗旱(高抗)资源160份,2级抗旱资源376份。初步研究表明:食用豆种内及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种间抗旱性强弱顺序为:绿豆>豇豆>碗豆>菜豆>红小豆。抗旱性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以山东、河北、内蒙古居多。  相似文献   
29.
 研究选用来自黄淮海地区大豆抗旱种质资源50份,通过成熟期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在该因素形成时期大豆材料的抗旱性,发现大豆抗旱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期的抗性具有多样性,有些材料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个或几个生育时期表现抗旱;有的材料表现为抗旱高产,但有的材料产量水平较低,同时也发现一些抗旱种质资源在对照(水)条件下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0.
苜蓿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苜蓿原产波斯(伊朗),2000年前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将其引种至我国。在黄河流域、西北、华北、东北一带均有种植。全世界种植苜蓿面积约3300万hm2,其中美国约1000万hm2,我国为200多万hm2。我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立草为业、发展草业、草业先行的科学论断,对我国草业的发展起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