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2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4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正>棉花从播种到收获可能遭受40多种病害的危害,在我国对棉花危害严重的当属棉花黄、枯萎病,其次是铃病和苗病,每年由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5%。中棉所89为转抗虫基因常规春棉品种,于2014年河南省审定,生育期119~122d,耐枯萎病和黄萎病,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为了减轻病害对该品种的危害,对其进行了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32.
<正>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病品种,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暴发危害的最具前景的途径之一(朱荷琴等,2011)。随着转基因抗病棉花的推广,其安全性评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转基因课题组将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相关基因导入棉花,获得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通过两组试验,明确了土壤接种棉花枯萎病菌的两种方法及适宜接种量。枯萎病菌的繁殖采用玉米沙粒培养基。建立苗床病圃或田间接种时,可在种沟内直接将风干的玉米沙粒培养物与土壤混匀,适宜接种量为10g/m。采用土壤拌菌法时,病原菌的风干玉米沙粒培养物的加入量以灭菌的细沙壤土的0.6%~0.8%为宜。采用上述接种方法和接种量,感病品种‘冀棉11’当年病株率可达到80%以上,病情指数可达到50以上。本文提供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可用于棉花新品种(系)、资源材料的抗病鉴定及枯萎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4.
研究Cry2Ab蛋白对棉花黄萎病菌、枯萎病菌和红腐病菌生长速率及对黄萎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分生孢子大小和粗毒素分泌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Cry2Ab蛋白质量浓度为1.0 μg·mL-1时,显著降低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大小;当其质量浓度大于5.0 μg·mL-1时,显著抑制棉花黄萎病菌、枯萎病菌和红腐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及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大小,促进黄萎病菌产孢和粗毒素分泌。  相似文献   
35.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定向选育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病育种是棉花病害防治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病圃或重病地连续定向选育抗病单株是抗病育种常用的方法,高抗枯萎病的抗原材料52-128、86-1以及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2等即是最成功的例子.然而对棉花抗黄萎病育种采取该方法是否有效的研究和报道不多.2003-2007年,选择对黄萎病表现抗或耐病的品种(材料)21个,在病圃连续2~3年选择抗病单株,再到重病田种植,以期获得高抗黄萎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36.
枯草芽孢杆菌对南疆棉花黄萎病、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中棉所49为供试品种,在新疆阿克苏棉花黄萎病重病地进行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防治黄萎病试验,并分析了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可使病情指数较未处理区显著降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0%;在黄萎病发生高峰期,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不显著。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较对照,籽棉产量略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纤维品质也无显著影响。因此,枯草芽孢杆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滴灌可以用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但应在发病高峰前施用。  相似文献   
37.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不同地区造成棉花萎蔫,维管束变褐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生现状,本研究对新疆47个主要植棉区有萎蔫症状且维管束变褐的棉花病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快速分离鉴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南疆20个地点,得到358个纯化菌株,黄萎病菌占81.8%,枯萎病菌占18.2%;北疆27个地点,得到495个纯化菌株,黄萎病菌占93.9%,枯萎病菌占6.1%。南北疆均以黄萎病为主,枯萎病南疆重于北疆。维管束病害的快速分离方法每分离一个样品只需2 min,污染率仅为6.7%。  相似文献   
38.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与评价标准的商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黄萎病抗病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解决现有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田间棉花黄萎病分级标准和评价标准。【方法】以14个2014年国家主推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从接种量、可靠样本量、病情分级和评价方法 4个方面系统研究黄萎病抗性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结果】确定了小区接种和行沟接种的最佳接菌量分别为60 g·m-2和10 g·m-1,小区调查最低样本量为50株;制定了新的分级标准为0级(0%)、1级(1%~33%)、2级(34%~66%)、3级(67%~99%)和4级(100%)。连续2年利用相对病程发病面积和发病高峰期的相对病情指数2种评价方法判定品种抗病性,前者作为抗病性评价的依据更为科学可靠,一致率达到100%。【结论】本试验为完善抗病鉴定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抗性评价方法,促进棉花抗病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棉花苗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棉花主产区,春季低温、多雨、高湿,春寒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有时气温下降到15℃以下,导致冻害。持续低温高湿容易诱发苗病(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的大发生和大流行,导致烂子、烂芽和死苗,缺苗断垄严重,长势参差不齐,对一播全苗和壮苗早发很不利。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防控苗病、保全苗、培育壮苗和促进早发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0.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