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9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71.
城市湿地热环境调节功能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Landsat TM和MODIS多源遥感数据反演的城市地表温度和2007年北京湿地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湿地对城市热环境的调节能力并建立了定量模型。结果表明:1)由于湿地景观与城市其他下垫面的性质具有明显差异,湿地分布与城市低温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非常好的正相关。2)湿地调节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城市湿地对城市热环境调节能力的大小。分析其与湿地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和内缘比等单元景观特征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城市湿地对周边区域的热环境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湿地的面积,且可以利用三次多项式来定量描述湿地热调节半径与湿地面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夏玉米籽粒脱水特性及与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当前,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限制了中国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籽粒授粉后,灌浆与脱水过程相伴,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和灌浆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其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支持。【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累计选用22个供试玉米品种,统一授粉。2015年自授粉后26 d开始至11月14日止、2016年自授粉后11 d开始至10月17日止,连续测定籽粒含水率(MC)、含水量(M)、干重(DW)与鲜重(FW)的动态变化,建立这些指标与授粉后积温(T)之间的回归方程,以此明确籽粒脱水和灌浆特征,并结合籽粒脱水、灌浆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关系。【结果】玉米籽粒含水率、含水量、干重及鲜重的动态变化与授粉后积温均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2个参试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的关系符合Logistic Power模型。授粉后,参试品种含水率降至28%需要积温1 126—1 646℃·d,平均1 357℃·d;含水率降至25%需要积温1 218—1 810℃·d,平均1 480℃·d。综合分析籽粒干物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籽粒含水率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籽粒建成至线性灌浆期结束为止,干物质的快速积累是含水率快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第二阶段自线性灌浆期结束至籽粒收获,含水率下降的主导因素转化为籽粒水分的持续散失。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灌浆期天数、积温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在2015年达到极显著负相关,2016年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及总脱水速率与灌浆速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建立的Logistic Power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稳定性。籽粒含水率的变化由籽粒灌浆和籽粒脱水两个关键因素分阶段主导,评价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不仅要注意籽粒灌浆特性和熟期,还要关注籽粒脱水特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73.
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机械粒收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收获质量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西北和东北等春播玉米区推广应用面积较大,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正在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本研究通过分析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方法】2013—2015年累计选用了23个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典型代表区河南新乡开展试验研究。2013年和2015年在收获期分别进行2次机械收获,2014年1次机械收获。收获当天测定各个品种的收获前籽粒含水率,并调查测产。机械收获后从机仓随机取一定量籽粒样品,立即测定收获后籽粒含水率,然后手工分拣样品,测定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收获后,在田间选取3个代表性样区,调查落穗损失和落粒损失。【结果】2013—2015年,籽粒破碎率共调查131个样点,结果显示,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0.80%—41.08%,籽粒破碎率变幅为4.98%—41.36%,籽粒破碎率随着籽粒含水率的提高明显升高;破碎率低于8%的有38个样点,占比29.01%,籽粒含水率低于26.92%时,收获的玉米籽粒能够满足破碎率8%以下的要求。机收杂质率共调查134个样点,杂质率0.37%—5.28%,杂质率低于3%的样点有107个,占比79.85%,杂质率也随着籽粒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2013—2014年,籽粒含水率低于28.27%时,杂质率能够低于3%的国家标准;2015年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虽然较高,但杂质率均在3%以下。田间损失率共调查108个样点,变幅为0.18%—2.85%(落穗率和落粒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损失率不是影响机械收获质量的限制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籽粒含水率低于26.92%时,破碎率和杂质率分别低于8%和3%,田间损失率也符合国家标准,能够满足机械粒收质量要求。研究还发现,籽粒含水率相近的不同品种之间,机械收获的破碎率和杂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品种固有的理化特性对机械收获质量也有影响。【结论】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籽粒含水率条件下,品种之间收获质量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年际间热量等条件的不同,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动,但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科学安排播种和收获时间,以河南新乡为代表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完全能够保证玉米机械粒收质量。  相似文献   
74.
2017年的高产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气象条件非常有利,在总结了气象条件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后,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改变现有的栽培方式,从栽培技术上创造一个适合水稻高产的生长环境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5.
新疆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含水率与相关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在新疆昌吉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5次,在新疆奇台以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收获4次,分析籽粒含水率、品种及地区差异对玉米机械收获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地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含水率与破碎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与杂质率符合指数关系。昌吉和奇台各次收获满足损失率国家标准≤5%的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量的90.0%和87.5%,满足杂质率国家标准≤3%的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量的80.7%和87.5%,表明损失率和杂质率不是限制两地玉米机械粒收发展的主要因素。昌吉和奇台适宜机械粒收的籽粒含水率分别为15.4%~20.0%与12.3%~23.5%。  相似文献   
76.
倒伏对玉米机械粒收田间损失和收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大田机械粒收过程田间植株倒伏、机收落穗、落粒损失的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模拟倒伏控制试验, 研究了倒伏率与机械粒收产量损失率及收获效率之间的定量化关系。结果表明, 黄淮海夏玉米区田间倒伏率、机械粒收落穗率、落粒率均高于北方和西北春玉米区。大田自然条件下, 倒伏对产量损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落穗损失, 倒伏率每增加1%, 落穗率增加0.15%; 分区分析表明, 倒伏每增加1%, 春玉米区落穗率增加0.12%, 夏玉米区落穗率增加0.15%; 不同类型收获机械的测试结果表明, 采用全喂入式机械时落穗率随倒伏率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 采用半喂入式机械时落穗率和倒伏率呈线性增加趋势, 即倒伏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对机械粒收落穗损失的影响更大。在倒伏控制试验条件下, 倒伏每增加1%, 落穗率增加0.59%; 落粒与倒伏则呈显著负相关, 可能与倒伏增加使进入机械的果穗减少从而降低了机械落粒有关; 收获速度随倒伏率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 降低收获机割台可以减少落穗损失, 但是降低了收获速度。通过选用抗倒伏品种、构建高质量群体、适时收获等防止倒伏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玉米机械粒收的田间损失。  相似文献   
77.
皖北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4~2017年在安徽省的3个市(县)开展7个点次的机械粒收试验,并对其中5个点次试验进行机械粒收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破碎率均值为9.12%,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2-2008)》中规定的子粒破碎率≤5%的标准;杂质率均值为3.37%,略高于≤3%的国标标准;总损失率为1.74%,低于≤5%的国标标准,子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偏高是目前安徽省皖北夏播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破碎率与子粒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是造成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迟收获期至10月10日以后,参试品种中超过90%的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以下降至28%以下。  相似文献   
78.
玉米子粒耐破碎性及其评价与测试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玉米子粒破碎及其耐破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是导致当前玉米子粒破碎率偏高的根本原因。不同品种由于形态、结构和化学组分等的不同及其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栽培措施、烘干存储条件等不同,呈现不同的破碎敏感性,不同品种子粒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破碎率差异。子粒耐破碎性目前多采用子粒破碎敏感性和子粒硬度等指标来评价与测定。综述玉米子粒耐破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子粒破碎敏感度和硬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提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为选育耐破碎品种和制定机械粒收降低破碎率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利用研磨法测试玉米子粒耐破碎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X-MFC90D数字式超细研磨仪测定玉米子粒破碎率,评价玉米子粒耐破碎性,探寻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表征不同品种耐破碎性。结果表明,测试子粒样本质量、转速、碾磨时间均对子粒破碎率有显著影响。随子粒样本质量的增加,破碎率呈下降趋势,两者符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转速和碾磨时间的增加,破碎率呈线性增加。可以用子粒破碎率达50%和100%需要的碾磨时间、转速作为评价玉米品种耐破碎性的指标。研究认为,PX-MFC90D数字式超细研磨仪可用于测定和表征玉米品种的耐破碎性。  相似文献   
80.
为探求黄瓜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以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试验设定667 m2每次10、20、30 m3的不同灌水量,研究灌水量对温室栽培自根与嫁接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次667 m2灌水10 m3的减量灌溉不仅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而且能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果实的品质;嫁接栽培对提高黄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