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9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利用生育期相近、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一定差异的10个杂交水稻组合配制成20个混系稻,对混植后的产量与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混植后容易发生变化,而受环境影响比较小的性状混植后变化不明显。混植后导致产量互促主要是由于混植共生后有效穗数、成穗率和单株重等比参配组合有所提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2.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种不同种质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可育期内相互杂交,将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在广州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并进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N12S与N18S的不育基因完全等位,W7415S与5460S之间,安农S-1与W7415S、N12S(N18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即它们两两之间存在1对位点相同的不育基因。W6154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衡农-1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5460S与W7415S之外的其他5个不育系,不育基因均完全不等位。文章还对不育基因等位性划分标准,以及光温敏不育系的转育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两系杂交稻混植共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个两系杂交稻参与配成了13个混植共生体(称之为混系稻)比较了混植共生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系稻的产量多数人于参配组合之间,但也有少数混系的产量超过 参配组合产量的范围,并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这表明同一作物的混植共生有互补或互抑作用。  相似文献   
34.
为了弄清光温条件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通过大田遮光和人工气候箱设置不同光长(11.5、12.5、13.5和14.5 h)、不同温度(21、23.5、24、24.5和28℃)对幼穗分化期内的籼S持续(7、8、9、10、15和20 d)处理。结果表明,越冬材料在13.5 h光长下处理15 d,24和24.5℃两种处理最终均能使籼S从可育转为不育,21℃低温处理能使籼S可育率高达96.5%;以21℃低温、13.5 h光长的条件持续处理不同时间,仅9、10 d的低温处理才能导致籼S出现持续可育;大田遮光处理仅在晚造时对育性转换产生影响,出现可育花粉的时间早晚及其花粉可育率存在显著差异时的育性高低总体趋势均为11.5 h处理>12.5 h处理>CK>13.5 h处理;人工气候箱内不同光长持续处理20 d发现,28℃高温各处理始终为无花粉型败育;24℃低温处理,仅11.5 h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23.5℃低温处理,11.5和12.5 h两种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故籼S具有较强的温敏性和一定的光敏性,在23.5~24.0℃的低温下,存在一定的光温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35.
华南双季超级稻幼穗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生理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对华南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和胜泰1号、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等7个材料幼穗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的干物质、功能叶叶绿素(a+b)含量、叶面积指数、根系活力和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品种(组合)间差异、生理性状与干物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早、晚季不同生态环境对生理性状的影响后,提出了本区超级稻株型育种中幼穗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宜掌握的生理指标量值范围为干物重变幅早季6032~6481 kg/ hm2,晚季4073~4270 kg/ hm2;功能叶叶绿素(a+b)含量早季4.4 mg/ g FW左右,晚季3.0~3.2 mg/ g FW;根系活力早季150~275 μgNA/ gFW·h,晚季194~237 μgNA/ gFW·h;LAI早季8.0~9.0,晚季6.0~6.3;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早季25.0 μmolCO2/ m2·s左右,晚季22.0~24.0 μmolCO2/ m2·s.  相似文献   
36.
对处于不同育性时期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进行捕氨酸,丙氨处理的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花药培养不会因为不育基因的表达而导致失败花培的出愈率在可育期显著高于不育期;在不育期附加500mg/L的Pro对花培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而Ala处理效应不显著,并且对Pro的促进作用无负效应。  相似文献   
37.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胞学的角度,对比了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不育和可育材料的花粉发育过程。结果得到,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花粉期均出现异常现象,但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期,属于典败类型:同时不育宜DS花粉败育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常伴随着花药绒毡层细胞的异常活动,绒毡层细胞出现提前解体现象,认为不育宜DS的花粉败育可能与绒毡层细胞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三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种质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垦585、W6154S、W7415S的光温敏不育性由核内两对隐性基因控制,而安农S-1光温敏不育性由核内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农垦58S与W6154S、W7415S、5460S之间,W6154S与安农S-1、5460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农垦58S与安农S-1之间,W6154S与W7415S之间,W7415S与安农S-1、5460S之间以及安农S-1与5460S之间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完全不等位  相似文献   
39.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67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与优质籼粳交后代G67测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培杂 67,是一个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稻新组合。介绍了其选配经过、特征特性以及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0.
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为:早季株高90~105 cm;每蔸茎数11~12条;剑叶长35~40 cm;剑叶宽2.1~2.2 cm;倒2叶长、宽为46~50 cm和1.8~2.1 cm;倒3叶长、宽为59~64 cm和1.4~1.9 cm;剑叶开张角7~14;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8 和20~33。晚季株高95~100 cm;每蔸茎数9~15条;剑叶长30~41 cm;剑叶宽1.8~2.0 cm;倒2叶长、宽为53~61 cm、1.3~1.8 cm;倒3叶长、宽为52~58 cm、1.2~1.5 cm;剑叶开张角9 ~19;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5~37、16~49。同时测定了参试材料的主要生理性状,并对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的适宜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