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4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林业   319篇
农学   354篇
基础科学   172篇
  351篇
综合类   783篇
农作物   224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363篇
园艺   107篇
植物保护   2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本试验研究了7个不同播期对多花黑麦草出苗、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西清江种草养畜试验站从8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播种多花黑麦草,尤以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桑蓟马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木本植物炭疽菌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了发生在陕西省木本植物上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Corda3个种,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纪录种,即: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porioides(Penz)。Sacc,壳皮炭疽菌Colletotrichumcrassipes(Speg.)Arx和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acutatumSimmonds(中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1980~2001年),首次从制约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温度因子入手,结合寄主小麦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进行较详细的气候区划。本研究从温度条件上明确了全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研究表明,在我国小麦种植区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范围很广。其中甘肃、四川、云南、陕西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是连成一片的,甘肃东部除了西边的几个县外其它地方7、8月份最高一旬均温在20~23℃,条锈病菌越夏困难;西藏、青海境内的小麦种植区几乎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贵州境内适合越夏的地区可能和云南越夏区是一个整体。云南适合越夏的地区甚广,且地形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检测砂梨潜隐病毒的IC-RT-PCR和TC-RT-PC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砂梨为试材,在生物学和血清学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免疫捕作RT-PCR穴IC-RT-PCR雪和试管捕作RT-PCR穴TC-RT-PCR雪技术,对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chloroticleafspotvirus,ACLSV)和苹果茎沟病毒(Applestemgroovingvirus,ASGV)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TC/IC-RT-PCR均能有效检测梨粗提液中的ACLSV和ASGV,分别获得了大小约358bp和499bp的目标扩增片段;但IC-RT-PCR检测ACLSV的效果受到病毒分离株间血清学关系影响。与传统的RT-PCR相比,IC/TC-RT-PCR不仅灵敏度更高,而且不需提取总RNA,可以简化操作程序和减少苯酚、氯仿类有机试剂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适合于大量梨样品的病毒快速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16.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 dietary supplement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mproved the growth performance, increased the nutrient digestibility of hosts and modulated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A total of 360 1‐day‐old Ross broil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treatments: a control group with a basal diet, an antibiotic group with a basal diet and added colistin sulphate, and a probiotics group with a basal diet and added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he HiSeq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of 16S rRNA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birds’ caecal microflora, and metabolomics was used to analyse changes in caecal metabolit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pplement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BW and AD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birds. Results of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i) 645, 670, 596 unique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were found in birds supplemented with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on day 7, 21 and 42, separately, (ii) due to the diversity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birds’ caecal microflora, the OTUs of the caecal microflora clustered according to age and treatment, except on day 42, (iii) among the six predominate families (Ruminococcaceae, Lachnospiraceae, Enterobacteriaceae, Erysipelotrichaceae, Lactobacillaceae and Rikenellaceae), the supplement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nterobacteriaceae on day 42, (iv)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aecalibacterium and Ruminococcus on day 21, increased the Faecalibacterium and Blautia and decreased the Ruminococcus on day 42. The metabolomics of caecal metabolites showed that the dietar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hanged the caecal metabolites involved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and glyceride metabolism, and the antibiotics changed the caecal metabolites that were related to carbohydrates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 on day 21.  相似文献   
17.
湛迈城  向佐湘 《草业科学》2018,(6):1393-1399
针对湖南地区交播草坪春季平稳转换难的问题,以湖南地区常用的‘兰引3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Lantai No.3’)交播草坪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抹绿’,拟达到抑制一年生黑麦草潘多拉(Lolium multiflorum‘Panterra’)和多年生黑麦草蒙特利(L.perenne‘Monterey’)生长的目的,为‘兰引3号’结缕草的返青生长创造条件,从而顺利完成草相转换。结果表明,施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播草坪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绿色指数均先降低后升高,黑麦草体内丙二醛含量不断积累,相对电导率增大,黑麦草密度下降,‘兰引3号’结缕草密度增加。两个不同的黑麦草品种的交播草坪春季转换时,‘抹绿’最佳施用浓度为3×10~(-2) mL·m~(-2);在此浓度下,草坪草为‘潘多拉’的交播草坪45d完成转换,草坪草为‘蒙特利’的交播草坪60d完成转换。这表明适宜浓度的‘抹绿’能有效抑制黑麦草生长,促进草相平稳转换。这为草坪过渡气候带地区草坪交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规范执法监管营造公平高效市场营商环境的必要性,从执法体系、执法制度、执法能力和执法形象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石家庄市执法规范化建设概况。建议通过加强对生产经营主体源头治理,注重问题导向加大侦办力度,强化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监管,以期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安徽省A型禽流感病毒感染情况,2018年4—5月,在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7个市,随机选取各类型场点173个,在每个场点内随机采集35份咽喉/泄殖腔和环境拭子样品,使用荧光RT-PCR进行A型、H5亚型、H7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在4个养殖场、3个活禽批发市场和17个农贸市场检出了A型禽流感病毒,场点阳性率分别为2.9%(4/140)、75.0%(3/4)、80.9%(17/21),未检出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核酸;A型禽流感群体流行率为11.2%(95%CI:6.5%~15.8%),个体流行率为1.2%(95%CI:0.9%~1.5%);活禽交易市场内,禽群感染A型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较高(OR=136,95%CI:32.7~549.4)。结果表明,A型禽流感病毒在养殖和交易环节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在活禽交易市场的污染更严重,是今后禽流感防控的重点,需继续加强活禽交易市场的管理和消毒灭源工作。  相似文献   
20.
针对小兴安岭林区典型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采用设置标准地的方法,对东折棱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枫桦红松林与柞树红松林林分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物种组成都比较丰富,垂直结构层次性明显,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都有特殊代表种;在枫桦红松林中,红松、紫椴、枫桦构成乔木层的重要种,毛榛、光萼溲疏、绣线菊组成灌木层的重要种,人字果、粗茎鳞毛蕨、毛缘苔草构成草本层重要种;柞树红松林中,红松、蒙古栎、山杨构成乔木层的重要种,毛榛、东北溲疏、胡枝子组成灌木层的重要种,羊胡子苔草和蚊子草构成草本层重要种;枫桦红松林和柞树红松林各层主要种绝大多数都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