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38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69篇
  75篇
综合类   295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70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研究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对于了解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 用2000-2012年MODISLevel3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制图功能,对西南地区大气气溶 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西南地区平均AOD值在0.25~0.31之间波动 变化,其中四川盆地地区AOD值比云贵高原地区要高,整个研究区平均AOD呈下降趋势,但趋势并不显著(p> 0.05);西南地区四季平均AOD值有所差异,AO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除冬季AOD呈 上升趋势外,其他三季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四川盆地中部常年为AOD高值中心,四川盆地边缘和云 贵高原地区AOD均相对较低;西南地区AOD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四川盆地西部为AOD主要减少区,四川盆 地中部为AOD主要增加区,云贵高原地区AOD整体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2.
滇池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池流域5个功能区采集了41个地下水的水样,对其硝酸盐含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流域浅层地下水位硝酸盐含量高于深层地下水位,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为0.3~326 mg.L-1,平均含量为26.93 mg.L-1,已超出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不同功能区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蔬菜-花卉种植区>传统农作物种植区>城郊结合部>工矿区>昆明市主城区。分析氮肥投入量、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对污染地下水硝酸盐的影响可知,氮肥投入量和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3.
间作条件下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了解作物在地上和地下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间作系统的性能是很重要的。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间作系统内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综述,包括水分在间作作物间的分配、间作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模型和间作条件下的根系吸水模型。指出了此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4.
用正己烷-乙醇-水三元双液相从亚麻籽提油脱氰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正己烷-乙醇-水三元双液相体系进行同时提取亚麻籽中油脂和脱除氰苷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进行优化,确定的优化提取条件为:料醇比为1∶3.4;料烷比为1∶5.4;提取时间为78.5 min;NaOH浓度为0.12%;温度为55℃;乙醇浓度为85%。结果表明:正己烷-乙醇-水双液相体系对亚麻籽具有很好的提油和脱氰苷的作用,在优化条件下亚麻籽油提取率达45.1%,亚麻氰苷脱除率96.8%。  相似文献   
175.
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单作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冠层入射和透射光合有效辐射的观测,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以及冬小麦对预留行的遮荫作用。结果表明:2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叶面积指数<2时,间作冬小麦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约为单作的50%,叶面积指数>2时,2种种植模式下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相近;2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与叶面积指数均有较好的相关性;间作冬小麦预留行遮荫率(FS)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遮荫率与株高(H)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6.
系统地提出了重庆市单站冻害和全市性冻害的分级指标。揭示了冻害的发生分布规律。划分了冻害的分布类型。探讨了冻害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7.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与造模组(高脂饮食组,20只),连续喂养10周后造模成功;再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奥利司他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和奥利司他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奥利司他灌胃,再持续饲喂10周后采集样品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肠道菌群分析,以探究奥利司他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影响。结果表明:奥利司他干预可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体质量;降低长期高脂饮食所引起的肝脏脂质堆积,减少肝损伤及体内脂肪的堆积;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肥胖大鼠的血脂代谢异常问题;升高肥胖大鼠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同时降低血清瘦素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奥利司他干预会造成大鼠小肠和盲肠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减少,增加大鼠结肠内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奥利司他干预降低了高脂饮食大鼠结肠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的比值,在小肠和盲肠中则提高了该比值;高脂饮食后大鼠盲肠中螺旋体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的,但奥利司他治疗后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奥利司他促进高脂饮食大鼠小肠中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盲肠中的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结肠中的布劳特氏菌属、毛形杆菌属(Lachnobacterium)和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等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并抑制小肠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有害菌的繁殖。可见,奥利司他干预可有效地改善因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及其代谢紊乱,并可改善因高脂饮食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失调。  相似文献   
178.
179.
基于AquaCrop模型的南疆无膜滴灌棉花灌溉制度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AquaCrop模型对南疆地区无膜滴灌棉花种植的适用性、寻求最优灌溉制度,以2018—2019年田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并利用校准模型分别模拟2种不同灌水情景下的棉花冠层覆盖度、生物量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AquaCrop模型模拟2019年冠层覆盖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拟合指数(d)、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决定系数(R2)分别为6.03%、0.12、13.08%和0.97,生物量模拟的各参数分别为810kg/hm2、0.93、6.41%和0.80,产量模拟的各参数分别为751kg/hm2、0.84、14.02%和0.87,说明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南疆地区无膜滴灌棉花的生长与产量。基于1960—2019年的气象数据,利用AquaCrop模型对无膜滴灌棉花进行情景模拟:灌水周期相同时,无膜滴灌棉花产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总灌水量为7200m3/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5398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为0.75kg/m3;灌溉定额相同时,无膜滴灌棉花产量随灌水周期的增加而增加,总灌水量为5400m3/hm2、灌水周期为5d时,产量达到最大值(5315kg/hm2)、WUE为0.98kg/m3。研究表明,灌水周期5d、灌溉定额540mm的灌溉制度可保证无膜滴灌棉花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可作为无膜滴灌棉花的参考灌溉制度在南疆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0.
为了探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池塘养殖环境中重要微生物的组成, 以提升健康养殖管理技术, 分别于 2019 年 7 月、8 月和 10 月, 在江苏高邮市罗氏沼虾主养区开展了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系统可培养环境微生物的组成调查。采用 LB 培养基分离纯化了罗氏沼虾肝胰腺、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可培养的细菌, 利用细菌 16S rRNA 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铁壳”虾(养殖期生长缓慢)及铜绿微囊藻暴发池塘水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以达卡气单胞菌(Aeromonas dhakensis)为受试病原菌, 分析了池塘养殖系统中潜在病原拮抗菌的种类及效果。3 次调查共分离可培养细菌 605 株, 成功鉴定 601 株, 分别属于 37 个属 119 种, 其中罗氏沼虾体内分离到菌株 23 属 76 种, 养殖水体中分离到 28 属 81 种。确定了池塘养殖系统中存在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乳球菌(Lactococcus spp.)、弧菌(Vibrio spp.)等属的潜在病原菌。发生“铁壳”虾症的虾池优势环境微生物种类组成及占比与健康虾池相近, 但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占比高于健康虾池。铜绿微囊藻暴发影响环境微生物的组成结构, 嗜水气单胞菌属细菌占比增大。从池塘养殖系统筛选到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贝莱斯芽孢杆菌 (B. velez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等潜在益生菌对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调查结果可为掌握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系统细菌性病原组成及建立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