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对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受害样地调查资料,对森林的受害程度及凋落物现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受害程度与海拔高度成正比.在海拔700~1 000 m范围内的植被严重受害,灾害产生的非正常凋落物量13.96~19.59 t·hm-2,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在23.39~29.97 t·hm-2,远高于年凋落量,产生严重次生灾害隐患,必须制定适宜的林地卫生清理、促进更新措施和恢复措施,以求尽快恢复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2008年冰雪灾害后广东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九峰山不同海拔受损阔叶林枯落物量、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枯枝落叶层总量为25.34 t·hm-2,其中叶、枝、干分别为8.84、6.01、10.49 t·hm-2;枯落物量及各组分的比例与样地植株受损形式、受损比例之间...  相似文献   
13.
南岭中段冰灾受损群落和植物区系特征及保护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山地是我国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陈灵芝,1993),是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之间的一条自然地理分界带,阻挡北来寒潮和南来热带暖流的屏障,是2008年我国南方  相似文献   
14.
在粤北杉木采伐迹地种植红锥、火力楠、南酸枣、枫香、山杜英、荷木等6个乡土阔叶树种,通过杉木萌芽更新形成杉阔混交林,5年后对其林分生长和水源涵养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造林5年后林分郁闭度达到0.9,杉木与阔叶树均生长良好,以南酸枣和枫香的生长表现最佳;6种杉阔混交林的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及土壤渗透特性远优于杉木萌芽纯林,其中阔叶树种以南酸枣效果最佳,其次是枫香、红锥.  相似文献   
15.
广东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依托统一的地域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在保护区管理辖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结果表明:网格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管护工作效率,通过加强对关键位置和事件的巡查,实现责任管理到位、人员管理到岗、事件管理到点,较好的促进管护模式由粗放型向科学化转变,达到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16.
粤北3种林分凋落叶-根系-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分布方面的异同点和诱因,以掌握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存在情况。  方法  以粤北南亚热带地区相近林龄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凋落叶、根系及土壤(0~20 cm)全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  结果  ① 凋落叶全碳和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锥林凋落叶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根系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 < 0.05),且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均为乐昌含笑林>次生林>红锥林;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②碳氮比在3种林分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碳磷比在红锥林和次生林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而在乐昌含笑林中为凋落叶>根系>土壤;氮磷比在红锥林、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中均为凋落叶>根系>土壤。而土壤的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3种林分中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凋落叶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乐昌含笑林最高,根系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③红锥林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凋落物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以及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3种林分凋落叶和根系的碳氮比和氮磷比无相关性(P>0.05);红锥林和乐昌含笑林的凋落叶、根系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次生林仅有凋落叶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结论  不同林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规律不同;与全国土壤养分均值相比,研究区域呈高氮低磷的格局,说明当地土壤受全磷限制,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适当施磷改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