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甲醛及孔雀石绿对哲罗鲑发眼卵MHC及IL-1β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甲醛及孔雀石绿消毒对哲罗鲑发眼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的影响。将哲罗鲑发眼卵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3000粒卵,按照500 mg/kg和2 mg/kg浓度对鱼卵进行甲醛和孔雀石绿浸泡消毒,每天1次,每次持续30 min,对消毒前、后30 min采集的样品进行MHC及IL-1β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甲醛及孔雀石绿消毒均对哲罗鲑受精卵中MHC和IL-1β含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甲醛消毒促使卵内MHC含量稳步提升,而对IL-1β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孔雀石绿消毒导致卵内MHC产生无序剧烈变化,且IL-1β含量急速提升,可能已对卵造成了炎症反应。甲醛消毒对卵免疫系统产生的影响明显小于孔雀石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哲罗鲑鱼卵日常消毒使用。  相似文献   
12.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基因盒分布及分子特征, 首先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28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然后利用PCR方法检测菌株中Ⅰ、Ⅱ、Ⅲ型整合酶基因并对其携带基因盒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分离到的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呈多重耐药性, 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率超过60%, 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 且菌株间耐药谱差异较大。53.57%的菌株Ⅰ类整合子阳性, 21.43%的菌株Ⅱ类整合子阳性, 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株, 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Ⅱ类整合子阳性株, 表明整合子系统在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Ⅰ类整合子基因盒以aadAdfrAcatB家族为主, 分别介导氨基糖苷类、甲氧磺胺嘧啶类和氯霉素类药物耐药; 基因盒的排列以aadA2+dfrA12类型为主。此外, Ⅰ类整合子阳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在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提示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表型与基因盒的类型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甲砜霉素在鲤鱼及鲫鱼体内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砜霉素在鲤鱼和鲫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并为制定休药期提供依据。按照30 mg/kg的给药量对鲤鱼和鲫鱼连续口灌给药甲砜霉素3天,定时取样,外标法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采样组织中甲砜霉素的残留量。结果显示:甲砜霉素在0.1~200 n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7。回收率在81.33%~109.72%之间。甲砜霉素在停止给药后鱼体各检测组织中残留量呈下降趋势,在停药25天后,甲砜霉素残留量低于中国与欧盟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s)。根据结果,建议休药期为25天。  相似文献   
14.
东北三省15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的药敏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16S rDNA及气溶素Aer基因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对从东北三省淡水鱼主养区患病鲤鱼体内分离并鉴定得到的15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试验。17种常见药物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的15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表现出较均一的耐药性及敏感度:对左氟沙星、多粘菌素B、氧氟沙星较敏感,而对苯唑青霉素、替考拉丁、氨苄青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性极强,但仍有部分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敏感度的变化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鱼类可以分泌不同种类的带有正电荷的氨基酸短肽分子——抗菌肽(antimicmbialpeptides,AMPs),用于机体防御机制。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热稳定性好、抗菌机理独特等优点,成为免疫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要综述了鱼类抗菌肽的主要功能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将诺氟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 mg/kg浓度,对小体鲟及史氏鲟连续口服给药5 d,停药2 d后对其血浆及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进行测定,以期掌握不同诺氟沙星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趋势,并探讨评价该药在鲟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最适剂量,以及对鱼类肝脏的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鲟两种组织内均含有一定量的SOD酶,且在对照组及所有给药组肝脏中酶活力均高于血浆中。不同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均呈现规律的先受诱导升高,而后被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40 mg/kg给药浓度组达到最大值。血浆中SOD活力受给药浓度影响较小,起伏较平稳,在40 mg/kg给药浓度组史氏鲟血浆中SOD值高于小体鲟,而其他组别均为小体鲟较高。而肝脏中SOD活力变化较剧烈,且在对照组、诱导最高SOD活力的40 mg/kg给药浓度组和最高给药浓度组,小体鲟均高于史氏鲟,且小体鲟肝脏中SOD在40 mg/kg给药浓度组活力值极高,形成一个尖锐的峰值。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对两种鲟给药浓度为30~50 mg/kg时,既能使药效最好而又不会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从东北三省养殖鱼类体内分离到21株嗜水气单胞菌,通过生理生化方法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然后根据已发表的嗜水气单胞菌16S rDNA基因和气溶素基因(Aer)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分离到的21株嗜水气单胞菌以及参考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的微生物生理生化检测,PCR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检出率为90.48%.本方法的建立为常规理化检测方法提供辅助手段,从而更加有效、快捷的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东北三省地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治、流行病学调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中草药对闪光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鲟鱼无公害健康养殖,以闪光鲟[初始体质量(412±30.5)g]为对象,投喂添加4种复方中草药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闪光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试验组(复方A-D组)和1个对照组,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中草药,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体质量的2.5%每天投喂添加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和全价基础饲料,连续投喂30 d。停饲24 h后,采集试验鱼血液,离心取血清测定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试验鱼临床表现无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复方A、B组闪光鲟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复方D组肝体比显著升高(P0.05);复方A组总蛋白含量增加较显著(P0.05),复方A、C、D组白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方B、D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尿酸含量,复方D组能显著提高葡萄糖含量,复方C组能显著降低尿素氮含量(P0.05);复方B组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乳酸脱氢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复方B、C、D组总胆红素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闪光鲟机体内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初步筛选出了对闪光鲟生长和生化指标有促进作用的复方中草药。  相似文献   
19.
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内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Excel 2007、药动学3P97和Kinetica 4.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的活性进行研究,为甲砜霉素在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30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单剂量口灌甲砜霉素后,药物在鲫鱼体内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1.5h,峰浓度(Cmax)为37.172 μg/mL,吸收速率(Ka)为1.523 h-1,分布半衰期T1/2(K)为0.455 h,滞后时间(TL)为0.02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16.712h;在半效应室内,EC50为14.28 h;PK-PD同步模型参数AUC0~24h/MIC血清为32.41 h,Cmax/MIC血清为23.23.通过抑制效应SigmoidEmax模型,得到8.61 ~46.20mg/kg为临床使用甲砜霉素防治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剂量.建议在水产动物中,用甲砜霉素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最佳给药方案为:以46.20 mg/kg的剂量对发病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或口灌给药进行治疗,以8.61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来预防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采用液质联用法(HPLC-MS/MS)建立了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同时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氟苯尼考口灌给药西伯利亚鲟后,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水温22℃下,氟苯尼考以15 mg/kg剂量单次口灌给药西伯利亚鲟,检测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的浓度,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氟苯尼考在血浆中的达峰浓度(Cmax)为3.4μg/mL,达峰时间(Tpeak)为2.943 h,表观分布容积(V/F)为3.267 L/kg,消除半衰期(t1/2β)为31.21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为76.51μg.h/mL,Cmax(FFA)/Cmax(FF)和AUCFFA/AUCFF仅为5.44%和20.73%;氟苯尼考在各组织中分布广泛,分布规律相近,肝脏、肾脏中药物浓度较高。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西伯利亚鲟体内具有吸收迅速、达峰浓度高、消除相对缓慢及组织中分布广泛的特征且氟苯尼考主要以原形药物形式代谢消除。研究亮点:针对氟苯尼考目前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疾病防治的现状,本文首次采用液质联用法进行了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分布及代谢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比较简单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从药物本身和代谢产物整体来研究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为制定该药安全使用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