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7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玉米新品种九玉四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 九玉四号是内蒙古九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所于1999年以自选繁AS21为父本.以自选系AS29为母本杂交育成的极早熟杂交种。AS21是以四单12×830为基础材料.二环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AS29是冀承单3父本承18株系连续6代自交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62.
为建立我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推荐施肥系统,本研究检索了我国紫花苜蓿施肥研究相关文献,提取其中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处理和缺磷处理产草量数据,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研究了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荒漠绿洲和南方地区等六大自然区域和全国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及推荐施磷量。结果表明:我国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10级指标依次为≥40.3、19.7~40.3、9.6~19.7、4.7~9.6、2.3~4.7、1.2~2.3、0.6~1.2、0.3~0.6、0.2~0.3和<0.2 mg/kg;当紫花苜蓿目标产量9~27 t/hm2、磷肥利用率20%时,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10级土壤的推荐施磷量依次为0、27~81、54~162、81~243、108~324、135~405、162~486、189~567、216~648和243~729 kg/hm2。本研究建立的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可为我国紫花苜蓿测土施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施肥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和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开展了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和推荐施磷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第1~11级指标依次为≥39,22~39,12~22,6.7~12,3.7~6.7,2.1~3.7,1.2~2.1,0.7~1.2,0.4~0.7,0.2~0.4和<0.2 mg·kg-1;当目标产量为9~18 t·hm-2、磷肥利用率为20%时,丰缺级别第1~11级的紫花苜蓿推荐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27~54,54~108,81~162,108~216,135~270,162~324,189~378,216~432,243~486和270~540 kg·hm-2。本研究建立了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为确定科尔沁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全越冬的最佳播种时期,本试验于2017年7月1日、7月15日、8月1日、8月15日4个时期对苜蓿进行播种,秋末不刈割,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检测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温度,秋末取样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根颈活力,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致死温度,翌年统计越冬率。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平均最低温度逐渐减小,平均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苜蓿越冬率与半数致死温度呈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最低温度呈显著(P<0.05)的负相关关系,与10 cm,20 cm土层昼夜温差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7月1日播种的苜蓿半致死温度较低,且苜蓿越冬率高。本研究认为,科尔沁沙地苜蓿安全越冬的最佳播种时间为7月初,且秋末不刈割。  相似文献   
65.
美国的苜蓿种子产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美国,被誉为“牧草王后”的苜蓿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的第四大作物,与前三大作物主要收获子实不同,种植苜蓿主要是为了收获商品干草。粗略统计,苜蓿干草的年产值达81亿美元,其中苜蓿草粉和方草捆的年出口额达5 000万美元,如果把苜蓿与其他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干草的产值计算在内,整个苜蓿干草产业创造产值近100亿 ̄135亿美元。 一、发展历程1847—1850年由加利福尼亚州第一次从南美洲将苜蓿引进美国西部地区以来,美国苜蓿种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1郾种源混杂期(1900—1925)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美国中部、东部、东北等土…  相似文献   
66.
我国草种进口状况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口草种在我国草种市场占主流地位早已是草业界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最近几年我国草种进口的迅猛增长态势还是为许多业内人士所始料不及.为了满足国内市场迅速增长的需求,推进草种国产化进程,农业部于2000年在新疆、甘肃等13个省、区、直辖市正式启动了旨在建设18个优良牧草种子基地的国债投资项目;与此同时,由于国内草种市场前景看好,国内不少企业也已开始或准备涉足草种业.毫无疑问,在进口草种在我国草种市场渐渐占据主流地位而"草种国产化"又呼声渐高的情况下,具体分析近年来我国草种进口情况,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无论对国家有关部门行政、决策,还是对国内企业制定发展战略都具有现实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为确定黑麦草青贮替代玉米青贮后对养分摄入量、表观消化率、产奶量和奶成分的影响,对随机分组的20头荷斯坦奶牛进行了为期8周的研究。随着日粮中黑麦草青贮比例的增加,体重、体况评分值和血清脲素氮的浓度没有显著的变化,但血清葡萄糖浓度却增加了。这些结果表明,饲喂泌乳奶牛时,用黑麦草青贮代替日糖中的全部或部分玉米青贮可以提高产奶量和牛奶成分的产量。  相似文献   
68.
为解决科尔沁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秋末是否应该刈割及最佳刈割时期的争议,本试验对秋末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和未刈割的8个苜蓿品种(‘草原2号’、‘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农菁8号’、‘肇东’、‘龙牧801’、‘公农1号’)根颈中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冻融交替期,未刈割与秋末早割(10月1号)相比苜蓿根颈中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10月1号刈割苜蓿根颈中POD活性显著高于未刈割和秋末晚割(10月15号)苜蓿根颈中POD活性(P<0.05);不同时期刈割和未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10月1号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MDA含量高于未刈割与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未刈割苜蓿根颈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土壤封冻期,未刈割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根颈中SOD活性(P<0.05);10月1号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显著高于未刈割和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P<0.05),且MDA含量显著低于未刈割与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未刈割苜蓿根颈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0月1号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研究结论为:进入寒冬,刈割与未刈割相比,未刈割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增强,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强,秋末敏感期刈割刺激苜蓿根颈中CAT活性增强,但SOD、POD活性较低,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弱,因此不建议秋末敏感期刈割。  相似文献   
69.
对引进的15个褐色中脉(BMR)杂交高梁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考察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生育性状。结果表明:BigKahuma高梁亩产鲜重比对照组(大力士)增加782.22kg,干重比对照组高292.46kg;SS2高丹草亩产鲜重比对照组(新苏2号)增加618.66kg,干重比对照组高38.63kg;PACF8421高丹草亩产鲜重比对照组(JUMBO)高1820kg,干重比对照组高207.37kg。证明上述品种适宜在南京地区作为青贮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0.
刘颖  王显国  张巨明  刘芳 《草业学报》2012,21(5):325-33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山野豌豆叶片DNA 为模板,从Mg2+ 、dNTP、引物和TaqDNA 聚合酶4种因素3个水平,对山野豌豆SRAP-PCR 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并比较了不同浓度模板DNA 对扩增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山野豌豆的SRAP-PCR 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山野豌豆SRAP-PCR 最佳反应体系为:2μL10×PCRbuffer(不含Mg2+ )、30ng的模板DNA、引物2.0μmol/L、Mg2+ 2.0mmol/L、TaqDNA 聚合酶1.5U、dNTP0.2mmol/L,总体积为25μL。各因素对扩增反应结果均有不同影响,其中以引物浓度影响最大,dNTP 浓度的影响最小。运用该体系对3份山野豌豆种源进行验证,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并从98对SRAP 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20对引物组合。这一体系的建立及多态性引物组合的筛选为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山野豌豆分子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