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在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组织开展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中,辽宁省本溪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认真部署、积极落实,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42.
日本看麦娘对几种除草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7.5%啶磺草胺WG、6.9%精口恶唑禾草灵ME等除草剂于小麦苗期、日本看麦娘2~4叶期在两地进行喷施,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5%啶磺草胺WG 234.375 g/hm2+助剂(2 250 g/hm2)防效最好,药后60 d鲜重防效达99%左右。而6.9%精口恶唑禾草灵ME 207 g/hm2在大柏店乡药后60 d鲜重防效低于90%,在杨店乡药后90 d鲜重防效低于50%,说明这两处尤其是杨店乡的日本看麦娘可能已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43.
巴彦淖尔盟乌拉山天然次生林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降雨量少,交通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造林成活率低,给生态建设工程带来许多困难。如何以最简单的工序,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天然降水,提高造林成活率。我们把山杏作为当地的先锋树种、乡土树种和经济树种,结合生产实践,先后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开展了在不同造林季节、以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方式的试验。 一、造林试验地概况 造林地位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大桦背作业区,该作业区主要树种分布有油松、白桦、山杨、蒙古扁桃、绣线菊、虎榛子,零星有山杏分布。坡度15~30度,地形复杂,试验地有中下段阳坡、阴坡,山势陡峭,两端和北坡较平缓,土壤为粟钙土和山地褐土及  相似文献   
44.
玉米秃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果穗顶部未结籽或籽粒秕,称之为秃尖,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防止或减少秃尖,可有效促进玉米的增产增收。1产生秃尖的原因1.1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超过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  相似文献   
45.
黄瓜线虫病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5%菌线威可湿性粉剂和20%红芋宝悬浮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试验表明1.5%菌线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00倍液和20%红芋宝悬浮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分别达到86.4%、63.5%和74.4%,分别比对照增产39.1%、22.3%和34.5%,防效良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6.
豆秆黑潜蝇田间分布型与抽样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研究,以查明豆秆黑潜蝇在夏大豆田内的分布型因各代密度高低而发生的变化;分析样点含量对分布型的影响,找出适宜的抽样单位;了解豆秆黑潜蝇在豆株主茎及分枝内的分布情况,并考虑用局部代替整株。此法为昆虫田间分布型的研究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47.
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危害极大,但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一九八六年采用中感品种盆栽(黑土和砂土)进行人工接种不同孢囊线虫密度对大豆产量危害损失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种群密度不同,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随孢囊线虫密度增大,产量相应降低,实测百克土中接种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滁州地区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方法]进行田间调研及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滁州地区水稻旱青立病的原因,并总结常用的防治措施。[结果]滁州地区水稻旱青立病表现为单株发病、单丛发病、丛间夹杂发病,籽粒发病时,病穗中也有零星结实正常的稻粒。主要致病因素为富砷或缺素,属生理性病害,也不排除其他致病因素的影响。在防治措施上应重施有机肥、轮作,白土田多注意病情变化、干干湿湿多烤田、注意微肥施用时期、分蘖末期和花粉形成期调整避开高温、改善水浆管理等。[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稻旱青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稻田遗留菌核存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荣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2):152-152,154
稻田遗留菌核存活试验表明,稻田土表和土下2cm、5cm处菌核,经过夏季高温和泥水沤淹全部腐烂,丧失生命力;田埂顶部和半坡处菌核,分别约1/3和1/10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