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51.
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松树伐桩木腐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试了木腐菌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以及对马尾松木块和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除裂褶菌菌株外,其他菌株都能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其中松材线虫在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5452、6600,粗皮侧耳菌株6221,虎掌菌菌株6320,茯苓菌株6284,灵芝菌株6501菌落上完全不能存活.对马尾松木块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茯苓菌株6284对马尾松木块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田间接种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1、茯苓菌株6284和粗皮侧耳菌株6221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70 d后,硫磺菌菌株6600和杂色云芝菌株6923表现出对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较强的分解能力,这2个菌株可作为今后利用木腐菌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52.
臭矢菜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DAPI荧光显微镜、PCR、克隆和测序等技术,对海南臭矢菜丛枝病样进行了检测和鉴定。以染病臭矢菜总DNA为模板应用3对植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PCR产物为16S rDNA(1 430 bp)、16S-23S rDNA(358bp)、rp DNA(1 294 bp)。应用DNA回收试剂盒获得了3个PCR扩增片断的纯化产物,并克隆到DH5α大肠杆菌中测序。应用DNAMAN和MEGA软件对获得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植原体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臭矢菜丛枝病植原体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序列同源性最高,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为99.9%,16S-23S rDNA高达100%,rp为99.7%,因而将臭矢菜丛枝病植原体归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根据16S rDNA的RFLP分析,将其归为16SrⅡ-A亚组。  相似文献   
53.
土壤水分含量是对地表生态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生态因子,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杉木、马尾松混交林(A)和马尾松纯林(B),通过网格(3.00 m×3.00 m)取样,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群落(30.00 m×30.00 m)0.00 - 20.0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不同,样地A和样地B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表现出弱和中等强度的变异性;(2)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半方差函数曲线可以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范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效变程分别为51.00 m和12.37 m;土壤水分分布格局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3)在本研究区域内,植被、地形和地貌等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汪来发  杨宝君 《世界农业》1997,(8):34-35,46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子诊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保所汪来发杨宝君许多种植物寄生线虫,特别是一些异皮科线虫,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据估计线虫造成的农作物损失达10%~15%。精确而有效地诊断病原物是进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础。对线虫的鉴定,传统的方法是依赖显微...  相似文献   
55.
从杉木根际的60个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分离物中选出10个抗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分离物,经试管法测定它们在杉木和云杉根上定殖情况,以及对杉木和云杉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流动、半固定、和固定3种不同沙丘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土壤中三大微生物数量组成、季节动态变化以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固定程度的沙丘在微生物总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微生物总数是半固定沙丘的2.8倍,流动沙丘的12.5倍;3种沙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占绝对优势(70%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低于1%),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分布和垂直变化规律。细菌和放线菌在春季有生长高峰,真菌则在秋季,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中细菌在表层分布最多,真菌和放线菌在1~10 cm处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57.
厚垣普可尼亚菌是对植物线虫有防治潜力的生防菌。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厚垣普可尼亚菌液体发酵条件,利用 Grow/Sigmoidal 模型中的非线性拟合方程 Logistic 函数和 Boltzmann 函数构建该菌液体发酵过程中的孢子增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的液体发酵动力学模型,并运用 Origin Pro V8.6软件拟合求解出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和500 mL摇瓶中,厚垣普可尼亚菌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是葡萄糖15.0 g·L -1,玉米粉15.0 g·L -1,大豆粉20.0 g·L -1,KH2 PO40.25 g·L -1,MgSO4·7 H2 O 0.25 g·L -1,接种量5%,初始 pH 5.0,装量40%和转速190 r·min -1。厚垣普可尼亚菌液体发酵动力学模型可描述发酵过程中孢子含量、还原糖和氨基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碳氮代谢进行分析。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发酵过程:孢子量比生长速率在88.1 h时达到最大,最大值为0.0302 h -1;还原糖比消耗速率在86.8 h 时达到最大,最大值为0.0334 h -1;氨基氮比生成速率在110.8 h时达到最大,最大值为6.864×10-4 h -1。模型拟合和试验数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反映普可尼亚菌液体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为其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8.
运用RAPD研究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同属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 两者从形态上极难区分, 但对松树的危害却有本质的差别.本文运用RAPD技术对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地的18个松材线虫株系、8个拟松材线虫株系基因组 DNA 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条件下, 从OPA, OPJ, OPK, OPL, OPM, OPN,6组共120个随机引物中, 筛选出15个扩增效果较好的随机引物(OPA03, OPJ12, OPK06, OPK07, OPK08, OPM14, OPM16,OPM17, OPM19, OPM20, OPN02, OPN06, OPN08, OPN13, OPN15), 分别用它们对上述26个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群进行RAPD扩增, 一共扩增出165 条谱带, 其中151条为多态性谱带, 占总条带数的91.5%, 但未发现能够区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特征性差异谱带.  相似文献   
59.
[目的]为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淡紫拟青霉航天诱变菌株,通过淡紫拟青霉山东寿光菌株搭载神舟八号获得10个淡紫拟青霉航天诱变菌株.[方法]以这10个航天诱变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进行寄生试实验,观察了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及二龄幼虫的作用,并对与毒力相关的胞外酶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盆钵试验方法, 检验菌株Sd-m-9、Sd-m-16和Sd-m-26对花椒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10个诱变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与原始菌株存在分化,其中有3个诱变菌株的寄生率增强,即Sd-m-9、Sd-m-16和Sd-m-26;这10个诱变菌株的几丁质酶和蛋白质酶的活性与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之间呈正相关.在盆钵试验中,菌株Sd-m-9、Sd-m-16和Sd-m-26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结指数较原始菌株下降88.34%~89.70%.[结论]因此,航天诱变菌株Sd-m-9、Sd-m-16和Sd-m-26可用于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60.
[目的]建立稳定的食线虫真菌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插入突变体。[方法]介导的方法,以淡紫紫孢菌20-7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将新构建的携带beta tubulin基因的质粒转化进入淡紫紫孢菌的细胞中,通过优化诱导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诱导培养时间、农杆菌终浓度OD660值、共培养AS的浓度、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温度等因子,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致病力不同的突变体。[结果]共培养过程中使用萌发孢子是成功建立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必要条件;淡紫紫孢菌萌发的孢子与农杆菌EHA105在25℃共振荡培养48 h时,且在共培养阶段当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g·mL-1(pH5.5)时转化效率最高,转化效率为1 200~3 200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阳性抗性转化子比率为96%;转化子PCR表明,T-DNA已整合到淡紫紫孢菌的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验证表明,83.3%的转化子为T-DNA单拷贝插入;成功建立了可靠的淡紫紫孢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从20个转化子中筛选到16个致病力变异的突变体。[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