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树溃疡病菌温度依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菌落最大生长速率、直径加倍时间的测定和所得结果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温度依赖型,并分析了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极限温度和对连续高温的忍受能力及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52.
陕西松树散斑壳分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Minter关于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Chev.)的分类原则,将分布于陕西的华山松、油松、马尾松、湿地松和白皮松等松树上的散斑壳鉴定为9个种。其中中国新纪录种1种:L.molitors Minter;6个国内已知种:乔松散斑壳(L.pini—excelsae)、针叶散斑壳(L.conigenum(Brunaud)Hilitz)、光亮散斑壳(L.niens Darker)、南万散斑壳(L.australe Dearn)、大散斑壳(L.maximum B.Z.He)和白皮松散斑壳(L.pini—bungeanae Y.R.Lin);待定种2个。  相似文献   
53.
采用叶盘法对供试寄主杨树进行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人工接种处理,研究了杨树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抗病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1~8 d,6种杨树的PAL、PPO、几丁质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均升高,且酶活性的变化与树种的抗性表现了较好的正相关。抗病较强的美黑01和中绥12号接种病原菌后,PAL、PPO、几丁质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不仅升高幅度大,而且这些酶活性绝对值也明显高于抗病性较弱(或感病)树种中林美荷、69杨等。同时抗病较强的树种中这些酶高活维持的时间也较长。这些变化促进了抗病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从而表现出抗病性。从几种酶活性测定的总体结果来看, PAL和几丁质酶在受侵各杨树种(品种)体内的活性增幅较其他酶类明显较高,故这几种酶可作为杨树抗叶锈病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4.
对受栅锈菌侵染后的杨树体内代谢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杨树受不同致病性的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前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结果表明,受锈菌侵染后,寄主可溶性总糖含量先降低再升高,而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病/健比一直小于1;与之相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病/健比则一直大于1。CAT的活性在接种后的48~96 h中达到最大,POD、SOD的活性在接种后的24 h后就高于对照,且逐渐升高,并在显症前达到峰值。在不同亲和性的组合中的生理变化以感病组合中最显著,这些生理变化与抗病性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检测杨树抗锈性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5.
对陕西省不同地区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研究显示,在关中地区,杨树溃疡病病原菌包括聚生小穴壳(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 Fr.)、杨细盾霉(Coniothyrium populinum Schulz. et Sacc.)和镰刀菌(Fusarium sp.)4种真菌;陕北地区杨树溃疡病主要由C. populinum Schulz. et Sacc.及C. chrysosperma Fr.所致;陕南杨树溃疡病发生少。接种试验表明,聚生小穴壳和杨细盾霉在各地理菌系之间存在着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化, 聚生小穴壳致病性较强, 杨细盾霉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56.
锈菌是一类独特的真菌,均为活物寄生,寄主遍及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按照《真菌字典》(第8版)提出的最新真菌(Fungi)分类系统,锈菌在菌物中的分类地位如下^[1]:  相似文献   
57.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采自全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杨栅锈茵茵株进行了基因组DNA提取,并以其为模板对影响RAPD扩增1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落叶松—杨栅锈茵RAPD反应的优化体系。结果表明,PCR扩增体系最佳条件是:25μL体积中,2.5mmol/LM^2 ,30ng/μL模板,0.15mmol/LdNTP,1.5μL引物,0.75UTaq聚合酶。  相似文献   
59.
落叶松-杨栅锈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采自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北京等省(市)的11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分离物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的观察,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存在较明显的生理分化,并将其分为3个致病类群.类群Ⅰ包括青海、吉林、黑龙江、甘肃以及陕西宁陕、周至的6个分离物;类群Ⅱ包括四川、内蒙古和陕西宝鸡、太白的4个分离物;类群Ⅲ为北京的1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60.
锈菌分类演变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锈菌目(Uredinales)的建立和锈菌科、属及锈菌种分类演变历史与研究进展,并对锈菌系统发育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