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5篇
  60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 薯麦轮作是我国甘薯种植的主要模式,施钾对甘薯、小麦都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本文研究了薯麦轮作中钾肥最佳运筹方案,以便更好地发挥钾肥效益。 【方法】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南京的六合基地连续进行了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在周年钾肥投入总量K2O 270 kg/hm2的前提下,设置5个甘薯 (S) /小麦 (W) 钾肥分配量处理,分别为 S0W270、S90W180、S135W135、S180W90、S270W0,重复三次。调查了产量、产量组成和生物量分配,测定了吸钾量、钾生理效率和钾表观平衡。 【结果】 钾肥分配量显著影响甘薯的块根产量、单株薯数、单个薯重、冠根比、吸钾量和钾生理效率,而对小麦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草谷比、吸钾量、钾收获指数和钾生理效率均无显著影响。甘薯产量和周年产量均以钾肥全部施于薯季的S270W0处理最高,全部分配于麦季的S0W270处理次之,S270W0的甘薯产量和周年产量比薯麦两季分配的S90W180、S135W135、S180W90处理提高20.7%~24.5% (P < 0.05) 和17.8%~20.9% ( P < 0.01),S0W270的分别提高了9.9%~13.4% ( P > 0.05) 和8.2%~11.0% ( P > 0.05)。S270W0处理的单株薯数和单个薯重分别比钾肥施两季的处理高5.2%~10.4%和8.5%~30.6% ( P < 0.01),是其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S0W270处理的单株薯数比 这三个处理高18.9%~24.8% ( P < 0.001),但单薯重低于其他处理,较高的单株薯数是该处理甘薯增产的主要原因。S180W90和S270W0处理甘薯整株吸钾量比S90W180和S0W270高出9.7%~16.1% ( P < 0.05)。随薯季施钾量增加,甘薯冠根比先增后减 ( P < 0.001)、钾生理效率先减后增 ( P < 0.01)、钾收获指数和商品率变化较小 ( P > 0.05)。甘薯吸钾量平均为K 2O 228.0 kg/hm2,是小麦的2.3倍;钾收获指数平均为0.55,是小麦的5.5倍。薯蔓中储存的钾占甘薯吸钾量的46.6%,薯蔓还田可满足小麦对钾的需求;麦秸中贮存的钾占小麦吸钾量的91.0%,麦秸还田只能满足甘薯吸钾量的39.5%。本研究施钾量下,秸秆不还田,甘薯和小麦年均携出土壤的钾达K2O 327.9 kg/hm2,年末土壤速效钾呈快速下降,三个轮作周期后土壤速效钾降低49.2%;秸秆和薯蔓完全还田条件下,薯麦轮作施钾量为K2O 134.3 kg/hm2时即可保持土壤钾素平衡。 【结论】 薯麦轮作中,以钾肥单施于甘薯上,可显著增加单株薯数和单个薯重,增加甘薯产量和周年产量。全部钾肥施于甘薯上,薯蔓还田可以满足小麦的钾素营养。麦秸和薯蔓完全还田条件下,可适当减少钾肥的投入,年施K2O 134.3 kg/hm2时即可保持钾素平衡。供试地区土壤和管理条件下,钾肥的管理模式建议为“秸秆还田 + 适宜施钾量 + 钾肥全部施于薯季”。   相似文献   
112.
王道中  张永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24-10025
[目的]分析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安徽省甘薯高效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5~6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的泗县、宿州市埇桥区、明光市和来安县分别抽取12户农户进行了甘薯生产、施肥情况调查,并对相应田块进行了土样的采集,进而分析了安徽省甘薯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果]目前安徽省甘薯主产区在甘薯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烤食型甘薯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农民施肥管理水平较高,甘薯产量、产值、利润明显高于淀粉加工型。在甘薯施肥上盲目施肥、随意施肥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少能够做到因土施肥或甘薯的营养需求施肥。[结论]政府在甘薯生产、销售、贮藏、深加工上给予引导和扶持。在施肥上要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甘薯主产区土壤肥力状况,结合甘薯的需肥规律,确定不同肥力等级水平地块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113.
针对近30年来江苏省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提高和油菜新品种推广的现状,选择在丘陵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等含磷水平的土壤上进行油菜不同施磷水平的田间试验,成熟期收获油菜实产并取样分析油菜品质和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现阶段下江苏省油菜施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46.5%~59.9%;油菜的最佳经济和最高产量施磷(P2O5)量分别为109.7 kg/hm2、119.1 kg/hm2,与之相对应的磷的农学效率分别为7.1 kg/kg和6.6 kg/kg;少量施磷时,油菜的品质降低,施磷水平超过90 kg/hm2时油菜籽品质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等量施氮条件下,施磷使油菜植株摄入的氮素养分增加11.5%~19.0%,并使籽粒中的养分分配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14.
贵州自育烤烟新品系田间性状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度区域试验14个自育烤烟新品系在11个试验点田间植物学性状、抗病性、农艺性状各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GY8、GY0802、毕纳1号和黔烟7号等4个自育烤烟新品系植物学性状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对照品种K326;黔烟1号和毕纳1号2个新品系抗病性综合表现显著优于对照K326;GY0802、GY8和毕纳1号等3个新品系农艺性状综合指标表现显著优于对照品种K326。  相似文献   
115.
以矾根‘紫色宫殿’幼苗茎基部组织为外植体,开展丛生芽诱导、增殖和试管苗生根及移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是MS+6-BA 2. 0 mg/L+NAA 0. 1 mg/L,丛生芽诱导率达95. 83%;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是MS+6-BA 0. 2 mg/L+KT 1. 0 mg/L+IAA 0. 2 mg/L,增殖率达6. 15;试管苗生根的最适培养基是1/2 MS+NAA 0. 2 mg/L,生根率达100%。试管苗移栽的最适时期为4月上旬,并以塑料罩保湿为宜,成活率达96. 67%,且植株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16.
基于江苏省苏州市和盐城市997个样本农户的实证调查,分析水稻种植大户采用配方肥的意愿及其对化肥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大户采纳配方肥的意愿与所在区域有关。苏州市总体采纳率低(14.1%),但大户采纳率明显高于散户;盐城总体采纳率高(20.0%),但大户采纳率反而低于散户。不同区域水稻种植大户化肥投入有明显差异。苏州地区大户的氮、磷、钾化肥投入分别为298.5、75.0和99.0 kg/hm~2,其中氮肥投入比散户显著增加,磷钾投入均显著减少;盐城地区大户的氮、磷、钾化肥投入分别为385.5、81.0和60.0 kg/hm~2,其中氮肥投入比散户有所减少,磷、钾肥投入均明显增加。采用配方肥可显著增加氮肥投入、减少磷钾肥投入,与农户所在区域和种植规模无关。因此建议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不同区域具体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7.
为探讨石蒜[Lycoris radiata (L’Her.) Herb.]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依据前期已构建的材料,分析了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石蒜鳞茎的膨大,蔗糖含量不断升高,蔗糖代谢酶SUS以及淀粉合成酶AGPase、SSS和GBSS的活性不断增强,从而加快淀粉的合成,这一过程可能受到编码蔗糖代谢及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正向调控,如SUS1、SUS2、SUS4、UGPAAGPS2、AGPL2、SS2、SS3、GBSS1、SBE1、SBE2、SBE3等。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分别在AMY3和BAMY7、BAMY8、BAMY9基因的调控作用下,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也增强,从而加速淀粉的分解,提高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并可能在糖转运相关基因的作用下加快向鳞茎发育部位的转运,为鳞茎的后续膨大过程提供能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并挖掘到一些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基因,为后续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加速石蒜鳞茎的膨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作物中重金属的累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江苏省内4个断面公路两侧距路基不同距离的农田土壤、水稻、杨树和蔬菜取样测定,研究了公路交通尾气及粉尘中重金属对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植株的污染。结果表明:①所有断面公路两侧分别距路基25 m至100 m范围内土壤铅累积达显著水平(P<0.01),并随距路基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断面2公路两侧分别在距路基5 m范围内土壤铜含量比背景值显著增加;断面1、断面3和断面4公路两侧分别在距路基5 m范围内土壤锌均显著累积;断面1距路基西0 m处和75 m处土壤镉含量分别达到0.365 mg/kg和0.329 mg/kg,超出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土壤含镉量的限制要求(≤0.3 mg/kg)。②断面1路西75 m、断面4路北75 m、和150 m处稻米中铅含量超出国家无公害稻米重金属铅的限量标准(≤0.4 mg/kg),且在同一个断面距路基不同距离的稻米铅含量、秸秆铅含量与土壤铅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③杨树中铅、镉、铜、锌4种重金属含量均为杨树叶>1年生枝条>2年生枝条;断面3路南100 m处的胡萝卜和青菜中铅含量超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重金属铅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9.
以18个石蒜属资源为试材,采用定期观测结合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石蒜属资源的主要观赏性状、倍性以及不同杂交组合对结实率的影响,以期为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蒜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石蒜属资源在观赏性状上存在差异,花色主要有大红色、蓝紫色、白色、黄色等,部分资源如长筒石蒜和中国石蒜,花葶长达56.41~62.24 cm,花大健壮,是用作切花的良好材料。对石蒜属资源的倍性进行分析,鉴定到二倍体种质12份,三倍体种质6份。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设计了64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结果进行了统计,换锦花、中国石蒜、红蓝石蒜和长筒石蒜等资源具有良好的杂交结实率,是后续杂交育种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0.
论烟叶农场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烟叶生产方式正由传统的烟农单户生产向现代烟草农场式生产转变,分析并阐述了兴办烟叶农场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提出了烟叶农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