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8篇
  9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以西藏加乌拉山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的方法,测定加乌拉山山脉南北两侧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孔隙度等8项物理性质,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下各土壤指标的差异性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旨为高原生态建设、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海拔土壤样品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毛管持水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9~1.59 g/cm3、40.85%~67.47%、1.63%~6.76%、42.80%~70.17%、5.71%~20.42%、25.55%~68.55%、25.27%~65.34%。2)在山麓北坡,海拔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关系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容重与其他物理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山麓南坡,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毛管持水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研究区整体上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10~20 cm和20~30 cm;综合各海拔土壤物理性质表明,山麓北坡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各项物理指标越好,而南坡则相反。  相似文献   
20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为有效防控松墨天牛在山西省内进一步扩散蔓延并阻断松材线虫入侵山西省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2022年,采用“动态监测法”连续4 a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并分析成虫形态特征;结合“总有效积温定律”和气象数据,推算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世代数;建立24块标准样地,采用“每木检尺法”调查样地内的乔木树种遭受松墨天牛危害情况,同时选取36株危害致死的白皮松进行立木解剖,以明确松墨天牛在寄主树种白皮松上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 ]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鞘翅长、触角长、触角长/体长、胫节长、股节长这5个指标在雌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使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长/体长”作为松墨天牛性别判定的形态指标;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约为1年1代,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约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中始见期为5月下旬,始盛期为6月中旬,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盛末期为7月中下旬,终见期为10月上旬;在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主要危害径级为2.50~17.50 cm白皮松树,其中幼虫主要分布于树干...  相似文献   
203.
为了给人工沙棘林(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的害虫防治和健康管理提供重要资料,选择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站12年生人工沙棘林进行灯下蛾类群落连续调查,分析了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的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2013—2014年共采集灯下蛾类标本2948头,隶属22科100种,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菜蛾科、尺蛾科为优势科,螟蛾科的物种数最多,为20种,卷蛾科的个体数最多,为655头。灯下蛾类无论是在科数、物种数还是在个体数上由高到低依次为8月份、7月份、6月份、5月份、9月份、10月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没有明显差异,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各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7月份和8月份蛾类群落相似性最大,与10月份的群落相似性最小。人工沙棘林灯下蛾类优势科的时间生态位分析显示: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尺蛾科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0.70),菜蛾科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0.50);卷蛾科、螟蛾科、夜蛾科、尺蛾科两两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高于0.90,它们分别与菜蛾科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小于0.85,说明菜蛾科物种的发生时间短于其他4科,较其他4科易于集中防治。  相似文献   
204.
长白山3个主要针叶树种材积方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白山区933株云杉、冷杉和红松数解析木的胸径、树高、各区分段断面积和长度等数据,建立3个树种的最优材积公式。使用7个一元材积方程、19个二元材积方程,以及由二元推导一元的材积方程,分别模拟了每株树的材积,与采用中央断面求积法计算的每株解析木实际材积进行对比。再综合对比各方程的残差、MD和均方根差RMSE,确定3个树种的最优材积方程。得到其最优一元材积方程,适用于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地区;二元材积方程适用于更大地域范围,适合在胸径和树高数据都有的情况下使用;由二元推导的一元材积公式,适用于区域内无一元材积方程且没有树高数据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5.
作者对影响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归类并通过"三重"约束模式分析。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按照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重"约束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分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6.
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特征,探明其主要污染源和重点污染区。【方法】以林芝市7县为研究区域,以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等3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生活、农田化肥、畜禽养殖等主要污染源,采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结果】2014年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物COD、TN、TP负荷量分别为72 053.57、4 864.50、765.56 t;高污染负荷区集中在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和米林县;不同的污染源类型对面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农田化肥、农村生活。【结论】畜禽养殖是林芝市的主要污染源;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县是该地区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207.
研究了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林土壤持水特性,结合团聚体和有机质两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杉林表层土壤团聚体以5.00 mm的大颗粒为主,25年生云杉土壤5.00 mm的颗粒占48.4%,B层占42.2%。2.00~5.00 mm颗粒数量A层(21.1%)B层(18.9%)。40年生云杉林团聚体特点与25年生具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比较两个林龄A、B层团聚体特征,发现随着林龄增长,A、B层土壤团聚体,大颗粒含量有减少的趋势,但变化不太明显。25年和40年生林龄云杉林,土壤A、B层最大持水量A层高于B层(75.60%40.43%;100.20%61.30%),从林龄大小看,A、B层土壤最大持水量40年生均优于25年生云杉林。田间持水量也有上述规律出现。土壤有机质含量A层B层。随着林龄增长,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持水能力也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8.
0.03%吡嘧磺隆·五氟磺草胺颗粒剂(药肥混剂)防除移栽水稻田杂草具有很好的除草效果,尤其是对水稻田恶性稗草、鸭舌草和异型莎草等具有很好的防效.与常用的药剂拌肥料撒施相比,0.03%吡嘧磺隆·五氟磺草胺颗粒剂(药肥混剂)是一种高效、简便快捷、省工省时的方法,而且对水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209.
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的10 kV柱上配电台区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鉴于其重要性和广泛性,特对10 kV柱上配电台区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本文根据10 kV双杆式柱上配电台区的结构组成,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对各部件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供广大读者朋友们参阅。  相似文献   
210.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其污染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对食物链和陆生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微塑料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混合作用对蚯蚓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包括体重减轻、运动能力下降、生存率降低和免疫力减弱等。此外,微塑料与污染物的混合暴露干扰了蚯蚓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引发其细胞水平上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该文从研究对象、试验设计、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等方面综述了关于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对蚯蚓生长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标准化研究方法以增强结果的可比性,加强田间条件下对微塑料污染的系统评估,关注微塑料对蚯蚓的长期影响,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