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63篇
  55篇
综合类   24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46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71.
[目的]比较俄罗斯杨、新疆杨和胡杨这3种杨树对镉胁迫的耐受性和生理响应差异。[方法]设置3个镉离子浓度(0、300、500mg/kg)和3个处理时间(30、40、50 d),测定叶片光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新疆杨叶绿素含量高,但热耗散保护能力(用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表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镉胁迫导致其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大幅提高。相反,胡杨叶绿素含量低,SOD活性高,而俄罗斯杨的NPQ较高,因此均有较好的抗性。另一方面,3种杨树的脯氨酸含量均随镉胁迫加重而升高,以维持其抗渗透能力。[结论]俄罗斯杨和胡杨对镉的耐受能力高于新疆杨,叶绿素含量、NPQ和SOD活性影响了杨树的镉胁迫抗性。  相似文献   
772.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小麦开花后旗叶的生理活性对产量存在显著影响.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状况的影响,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花后不同时期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模式相比,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模式旗叶衰老过程中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SOD、POD活性变化幅度较常规耕作模式平稳;免耕覆盖模式小麦旗叶在蜡熟期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模式,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表现出明显的贪青晚熟的特点.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模式产量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差异不显著,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研究表明短期(1~3年)少耕耕作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相似文献   
773.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 > PZ > PR > 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 【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相似文献   
774.
生物质炭对土壤中PAHs总量及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4周的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生物质炭添加量(0.1%、1.0%、2.0%)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化学可提取总量、挥发量及基于聚甲醛膜(POM)提取的生物有效性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使土壤中菲和芘的总量分别下降了15.6%~25.0%和12.8%~30.3%,有效性分别下降了14.7%~37.3%和23.4%~49.8%;培养前6周,添加生物质炭使土壤中菲的挥发量显著减少了70.4%~72.4%,芘的挥发量减少了36.2%~48.9%,此后土壤中菲、芘挥发量趋于稳定,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在降低土壤中PAHs的总量及有效性含量方面具有剂量效应,但对PAHs挥发量的抑制作用的剂量效应与PAHs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775.
为探究浅埋滴灌水氮耦合对辽西半干旱区春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在移动式遮雨棚内开展了水肥精量控制试验,构建以光合速率(P_n)为因变量,灌溉量(X_1)和施氮量(X_2)为自变量模拟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春玉米水分和氮肥投入均能提高春玉米的叶片光合速率,对光合速率的提高作用为水氮耦合水单因子氮单因子;浅埋滴灌水氮耦合主要通过提高蒸腾速率、增大气孔导度和叶面积,对叶片光合速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_n分别与T_r、G_s和L_a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光合速率的作用大小顺序为:T_r G_s L_a;水、氮单因子对P_n的影响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二者均存在最大值。超过最大值持续增大灌水量或施氮量,对提高春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抑制作用;水氮耦合作用表现为正交互效应。通过模型寻优,得到浅埋滴灌条件下获得叶片最高光合速率(P_n)的水、氮最优配比模式,即灌溉量为405. 7 mm、施氮量为146. 6 kg/hm~2。  相似文献   
776.
777.
结合农机科研的现状,分析了科研机构实施企业管理的必要性,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农机科研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78.
83-466-7(81-011选-6)是湖南农学院油菜品质育种组,从81-011品系中选育成的,其芥酸含量接近“零”。 本品系为中熟品系,半冬性,在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全生育期208  相似文献   
779.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九七三年烟台地区花生种子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形势大好。新品种推广面积二十万亩左右,在旱涝等自然灾害情况下,显示了抗灾增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80.
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是目前花生收获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夹持输送装置作为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对整机作业性能影响尤为重要。针对花生联合收获机夹持输送装置作业稳定性差、花生植株输送归集拥堵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夹持输送装置。该装置采用“挖拔组合”作业方式,结合花生的种植农艺和实际作业速度,完成花生植株夹持输送作业。通过对夹持输送作业进行运动学和仿真分析,确定影响夹持输送装置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其取值范围:夹持输送速度为0.8~1.1 m/s,夹持装置倾角为25~35°,夹持高度为150~200 mm。研究结果为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夹持输送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