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6篇
林业   51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研究了箣竹带蔸埋秆、埋双节和主枝扦插法的育苗效果和苗木的高生长规律,通过分析3种育苗方法的成竹率和成竹质量等指标,认为埋双节法效果最好,成竹率高达86.2%,育苗1a后新竹的平均竹高和地径分别达到1.99m和1.47cm,另外2种方法中,带蔸埋秆法尤其是母竹基部的成竹质量较好,主枝扦插法育苗效果相对较差,但具有材料丰富、费用低的优势;箣竹苗木自笋出土后,遵循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新竹高度(y/m)随出笋天数(x/d)变化的模型为y=-0.001 5x3+0.182 3x2-1.997 9x+9.161 2(R2=0.996 2)。  相似文献   
72.
探讨了利用便携式棕榈藤人力采收机对棕榈藤成熟林实施"手动机械法"采收藤条的作业方法及工艺。分别对基于手动机械法的"边缘推进式"、"中心开花式"及"垄间穿行式"等采藤作业方式进行了实用性工艺研究,并制订了较为具体的工艺原则及工艺方案。为实际采藤生产中有效地组织手动机械法实施采藤作业提供工艺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3.
灰木莲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介绍了灰木莲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苗木培育、栽培技术及其在我国南方各地的引种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74.
城市绿化树种——灰木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 Biume)属木兰科常绿乔木,原产于越南及印度尼西亚,垂直分布多在海拔700 m以下的山坡地,适生于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75.
广西大青山苗圃地养分的供需与土壤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5个固定苗圃、2个临时苗圃留床苗木的调查,及圃地土壤养分和苗木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经营6a的苗圃,其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比相邻撩荒地低2~3倍;苗圃地的立地条件与苗木生长优劣关系密切,砚木、金丝李宜于低海拔石灰性土圃地培育,柚木、火力楠、石梓宜在低海拔偏中性土苗圃培育,合果木、母生、八角、米老排、红椎、马尾松等苗木宜培育在高海拔酸性土苗圃上。圃地施肥结果显示,阔叶树种施用N24P0K20组合肥为优,与对照比,树高、地径、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观光木分别增加56.8%、38.7%、107.4%、108.6%;格木亦分别增加了7.2%、10.3%、12.3%、12.1%。针叶树种施用N24P30K0组合肥为佳,与对照比,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湿地松分别增加了77.8%和93.6%,马尾松分别增加11.5%和27.7%。  相似文献   
76.
大青山一二代马尾松土壤性质变化与地力衰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相似立地条件下 ,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趋势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马尾松生长能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特别是对0~ 2 0cm土层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连栽马尾松生长至中龄林阶段 ,土壤有机养分略有提高 ,但土壤速效养分N、P以及代换性Ca2 和Mg2 含量则明显下降 ;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下降 ,而 0~ 40cm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固氮菌在二代马尾松土壤中的数量明显少于一代马尾松。该研究结果 ,将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77.
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石山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治理石漠化成为广大石山岩溶地区的头等大事。文中对石漠化概况、概念、成因及岩漠化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对治理石漠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并介绍了石山岩溶地区造林绿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效果评价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4种不同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收获法研究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并参考IPCC根茎比来量化乔木的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林下植物85种,隶属于46科,81属,其中,灌木植物25科,46属,50种;草本植物21科,35属,35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自然恢复林(166.66 t·hm-2)任豆林(48.61 t·hm-2)吊丝竹林(36.54 t·hm-2)灌草坡(0.96 t·hm-2)。[结论]不同恢复模式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最高的为灌草坡(16种),其次为任豆林(15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12种);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任豆林(12种),其次为灌草坡(10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4种)。自然恢复林乔木不同组分生物量与任豆林、吊丝竹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灌草坡的灌木、草本地上生物量与吊丝竹林、任豆林、自然恢复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吊丝竹林、任豆林的灌草生物量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灌草坡与自然恢复林的灌草生物量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