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社会性害虫,它具有散居型、群居型和中间型三种型态,各型之间可随密度的增减互相转变,为了探讨蝗蝻密度与型变的关系,总结出随密度变化而出现不同生态型的规律,为大面积蝗区治理提供依据,特开展了本研究.一、研究方法(一)饲养。在黄骅沿海蝗区的苇洼地采用底面积为1平方米、高0.8米的木质尼龙纱  相似文献   
32.
生态调控对东亚飞蝗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成活率,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荻和稗者最高,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小麦、玉米最高。生殖力,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食狗芽牙根最强,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高粱最强。据此,应用以植被改造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可以形成不利东亚飞蝗的发生、繁衍,而有利天敌繁衍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从而抑制东亚飞蝗的发生。生态控制区在战略上还对飞蝗的迁移起到了隔离作用,但种植棉花、苜蓿、冬枣等不同作物的生态控制区的控蝗效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3.
镉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年生黑麦草为植物材料, 对其进行0(CK),5,10,20 mg/L的Cd2+处理6 d,结果表明,Cd2+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地下部的生物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Cd在地上部、地下部的含量显著升高,地上部Cd的分布比例显著升高,地下部Cd的分布比例显著降低,多年生黑麦草对Cd具有超量吸收和转运的能力。在处理的0,0.25,1,3,6 d,测定5 mg/L Cd2+处理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 Cd2+处理未导致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显著的影响。处理1 d内,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Pn的下降是由气孔因素导致的。Pn在处理3和6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下降了24.4%和23.4%,非气孔因素对Pn的降低起到了主要作用。蒸腾速率(Tr)在处理1 d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74.1%,这有助于Cd向地上部转运。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在处理的0.25,1,3 d时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14.4%,21.0%和14.4%。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处理0.25,1,3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3.1%,3.2%和3.1%。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在处理6 d较未处理显著下降了25.3%,25.3%和21.1%,叶片PSⅡ的光化学反应能力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在处理0.25,1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下降了15.6%,41.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qN值显著升高,起到了光保护的作用。非调节性能量耗散在处理0.25,1 d分别较未处理显著上升了30.8%,37.8%,处理3和6 d下降至与未处理无显著差异。调节性能量耗散在处理1 d比未处理显著下降了36.9%,在6 d时显著上升了17.0%,减轻了光合机构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基于叶、枝特性的柳树观赏性评判模型,快速评判柳树无性系的观赏性。[方法]以在北京地区适应性良好的20个柳树无性系1年生苗为试验材料,确立与叶、枝特性相关的13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快速评判柳属树种观赏性的结构模型。据柳树的观赏特性并结合专家意见,拟定评分准则。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柳树无性系性状的分值乘以对应权重得出综合分值,根据综合分值对其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划分等级。[结果]评价模型的准则层中,叶片所占权重为0.75,枝干所占权重为0.25。因子层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排序为:成叶颜色F2(0.255 9)叶片形状F3(0.152 7)幼叶颜色F1(0.127 3)侧枝颜色F11(0.080 2)小枝颜色F10(0.074 0)叶片密度F4(0.066 7)叶长F6(0.052 6)叶面积F5(0.047 1)主干颜色F12(0.039 2)发枝角度F9(0.031 5)叶宽F7(0.029 9)发枝数量F13(0.025 3)托叶F8(0.017 9)。成熟叶色、叶片形状、幼叶颜色、侧枝颜色和小枝颜色是影响柳树观赏性的主要因子。根据综合得分和聚类结果,将20个柳树无性系划分为4个等级:第Ⅰ等级包括红叶腺柳、SH31、绵毛柳、旱柳、垂109、苏柳J799、金丝垂柳,观赏价值最高;第Ⅱ等级包括银柳、毛枝柳、竹柳、黑柳19,观赏价值较高;第Ⅲ等级包括圆头柳、DQ1、漳河柳、垂爆柳、G7、朝鲜柳、杞柳,观赏价值中等;第Ⅳ等级包括沙柳、蒿柳,观赏价值较低。[结论]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柳树观赏性评价模型可以有效地从叶、枝特性方面快速评判出观赏价值高的柳树无性系,为柳树的进一步选育和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1998年渤海湾蝗区东亚飞蝗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渤海湾地区夏季东亚飞蝗(简称夏蝗)大发生,这是继1995年大发生后的又一次暴发。环渤海的沧州地区发生面积10.3万hm2,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都是近几十年罕见的,给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本文在分析1998年夏蝗大发生的原因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36.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祥 《种子科技》2019,(2):25-25,27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逐步提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也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林业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林业生态的修复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着积极作用。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对我国林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针对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37.
蒿柳雌株与雄株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差异及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环境,研究40 ℃/30 ℃(白天温度/晚上温度)处理下蒿柳雌株与雄株叶片电导率(EC)、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分析各生理指标在雌株与雄株间的变异系数(VC)及分化系数(VST)。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蒿柳EC值、O·-2产生速率显著上升,但雌株EC值和O·-2产生速率显著大于雄株;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显著升高,但雄株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雌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显著上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下降,但雄株的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雌株。高温处理下,蒿柳雌株与雄株各生理性状的变异系数(VC)较为接近,说明各生理性状在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间的变异较为一致。各生理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VST)为17.06%,说明高温胁迫下各生理性状在雌、雄株间的变异小于雌、雄株内(无性系之间)的变异。综上所述,高温胁迫下蒿柳无性系在生理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但雄株具有较强的调节、适应能力。因此,在育种工作中适当多选择雄株优树,有助于获得耐热性强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38.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猪囊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猪囊虫病的研究中发现在病、健猪血清中除存在着某些抗原性相同的成分引起交叉反应外,在病猪血清中还含有一种特异循环抗原成分。为了弄清囊虫病猪对此循环抗原的免疫应答状况,自囊虫虫浆浸提物(粗  相似文献   
39.
通过种植苜蓿来改变蝗区生态、控制蝗虫为害已成为渤海湾地区蝗虫生态控制的主要措施。1996年在黄骅市试验示范成功,近年来在渤海湾蝗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是,虫害是苜蓿高产的主要障碍。为探索苜蓿田害虫防治技术,省、市植保部门于2001~2003年在黄骅市安排了苜蓿田害虫防治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地选在河北省黄骅市城关镇苗庄子、齐家务德庄子。苜蓿种植品种为阿尔岗津、紫花苜蓿、美国W L—323系,均为当地主栽品种。两试验点苜蓿田均为2000年…  相似文献   
40.
菖蒲为典型的湿生植物,探索其在不同淹水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可为湿地水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 提供科学依据。以菖蒲为材料,研究了静水条件下不同水深梯度(0、30、60 cm)对株高、根状茎长度以及分蘖能力、 总生物量、地上/ 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等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显著影响根状茎 延长、分蘖的形成以及总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不同淹水条件下根状茎和分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S冶形异速 生长趋势,但同期相比,浅水条件下植株分蘖数大于对照及深水条件下形成的分蘖数;总生物量与根冠比随淹水深 度增加而减小。说明淹水条件下,植株通过增加地上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和减少地下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增强对淹水 的适应能力,认为0 ~30 cm 浅水环境最适宜菖蒲的生长与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