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7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33篇
  46篇
综合类   253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合理利用剑麻麻茎作有机肥还田,采用网袋法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麻茎腐解特性及氮素回收利用率。结果表明,麻茎粉碎还田后240 d,茎部和叶基腐解率均较大,分别高达72.4%、78.9%;茎部氮、磷、钾释放率分别为88.4%、72.7%、94.9%;叶基氮、磷、钾的释放率分别达88.0%、74.4%、95.5%。茎部和叶基快速腐解期均在30 d内,而氮、磷、钾的快速释放期也在30 d内。茎部和叶基不同养分释放速率大小均表现为钾氮磷。剑麻吸收的土壤氮比例远高于尿素氮和麻茎氮,而吸收的麻茎氮高于尿素氮。麻茎单施和配施尿素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5.1%、4.3%。可见,麻茎还田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后茬尿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62.
根据吉林省林业和草原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的工作部署,自2018年起全省共有51个自然保护区陆续开展了勘边定界工作,提交的确界成果包括自然保护区确界报告、功能区划图、勘界前后对比图、确界前后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等。本文阐述了自然保护区勘界前后对比图的生成方法,较为直观地反映了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通过野外试验采集稻田田面水和稻田排水径流的水样,研究了胶体磷流失贡献和流失规律。根据实际天气情况,选择1次典型暴雨事件(48 mm/h)和8次不同强度(8,9,19,23,23,32,36,49 mm/h)的降雨事件采集样品。结果表明:(1)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磷素流失形式以颗粒磷为主。在过1μm滤膜的总磷中,胶体磷的流失贡献为21%~73%,超过真溶解磷的流失贡献。(2)降雨后田面水中胶体磷的贡献范围为9%~44%,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范围为10%~16%,金属氧化物胶体、有机质胶体以及金属氧化物—有机质胶体浓度与胶体磷流失贡献呈正向相关性,田面水中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635,0.781(p0.05),稻田排水中分别为0.734,0.350,0.747(p0.05),三者结合磷为径流中胶体磷的重要赋存形态。(3)施肥通过影响电导率和离子强度来削减胶体磷的流失贡献,而降雨强度则通过影响pH来增加胶体磷的流失贡献,降雨强度与稻田排水胶体磷流失浓度的线性回归系数R~2=0.75,但两者对田面水和稻田排水中胶体磷流失贡献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4.
三种金色叶植物叶色表现及色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引种到青岛地区的金叶榆、金叶接骨木、金叶梓树3种金色叶植物为试材,采用形态观测和生理指标测定的方法,研究了3种金色叶植物在青岛地区春季不同生长时期上位叶叶色表现与色素含量关系变化的影响,以期了解3种金色叶植物在青岛地区春季的最佳观赏时期,为金色叶植物的新品种选育和叶色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过程的进行,3种金色叶植物的叶色均呈现逐渐变黄的趋势,叶色参数L值和B值逐渐增高,而花色素苷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金叶接骨木和金叶梓树Chl/Car的比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金叶榆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5.
66.
为获得合理的夏玉米灌溉控制指标,基于2 年控制试验结果,借助加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夏玉米的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与各处理的实测产量、耗水量、WUE 从高到低排序相比,产量、耗水量、WUE 的单层次评价值位次基本相同,对于优选夏玉米的干旱胁迫控制指标具有可行性。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产量、耗水量评价值呈减小趋势;WUE 评价值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多层次综合评价结果显示,WUE 的权重最大。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综合评价值呈减小趋势,相同生育期内轻旱胁迫处理表现最优。2 年控制试验中,对照适宜水分处理最优,灌浆期轻旱处理次之,再次为苗期轻旱处理。考虑河南地区夏玉米生产实际,建议苗期、拔节期、抽雄期与灌浆期分别控制土壤水分下限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60%、70%、75%、60%以上时,可保证夏玉米节水稳产。该结论为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40%快灭灵干悬浮剂不同剂量对小麦田间不同杂草的防除效果,给小麦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了此项试验。1 材料与方法试验选择在地势平坦,土壤类型、肥力均匀一致,保水性能良好,排灌方便、常年以阔叶杂草(荠菜、宝盖草、猪殃殃、播娘蒿、泽漆、大巢菜等)发生较重的西平县原种场小麦田内,小麦品种为豫麦49号。试验共设5个处理:①40%快灭灵干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产品),每亩有效成分1.5g;②40%快灭灵干悬浮剂,每亩有效成分2g;③20%使它隆乳油(美国陶氏公司产品),每亩有效成分10…  相似文献   
68.
依据2003~2005年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监测结果,运用y、C、d、H’和J等参数,结合聚类分析探讨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栖动物出现种类数依次为2003年(21种)〉2004年(17种)〉2005年(16种),种类数趋于减少;生物量呈现2003年(4.26g/m2)〉2005年(2.18g/m2)〉2004年(0.62g/m2),栖息密度2003年(31.10ind/m2)〉2004年(12.50ind/m2)〉2005年(11.00ind/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逐渐降低,单纯度指数(C)相应上升。通过对各次监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分为两类:2003年2、5和8月为一类,2004~2005年6次监测为一类,2003年与2004~2005年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变化明显,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对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69.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柴油和原油的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低浓度的0#柴油WAF(0.30、0.10 mg/L)和原油WAF(1.17、0.58 mg/L)能够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0#柴油WAF的0.10 mg/L实验组和原油WAF的0.58 mg/L实验组在96h时,小球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浓度的0#柴油WAF(8.10、2.70、0.90 mg/L)和原油WAF(9.36、4.68、2.34 mg/L)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0#柴油和原油WAF对小球藻的96 h-EC50分别为3.34、6.54 mg/L,NOEC分别为0.30、1.71 mg/L,LOEC分别为0.90、2.34 mg/L.0#柴油WAF的毒性高于原油WAF,0#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的组分差异是影响二者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