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广东雷州流沙湾养殖企鹅珍珠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沙湾养殖的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多毛类寄生虫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锥形笼养殖2~4年的企鹅珍珠贝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感染率为39.13%~44.98%,开放式养殖2~4年为26.6%~35.63%,同一养殖方式各龄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感染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时间两年时,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养殖方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养殖时间3年和4年时,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养殖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锥形笼养殖的企鹅珍珠贝左壳较易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企鹅珍珠贝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后,其生长与健康贝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2.
术前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9年8月—2011年8月,设立3个实验分别比较了术前处理过程中养殖密度、处理时间与贝龄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I:术前处理养殖密度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A1、A2、A3和A0共4个组,其中A1、A2和A3组分别每捆绑6笼、9笼和12笼,A0为对照组;实验II:比较术前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B1、B2、B3、B4和B0共5个组,其中B1为5~10℃条件下处理1 h,B2为5~10℃条件下处理2 h,B3为10~15℃条件下处理1 h,B4为10~15℃条件下处理2 h,B0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实验III:育珠贝贝龄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C1、C2、C3、C4和C0共5个组,C1、C2、C3和C4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分别为1.0龄、1.5龄、2.0龄和2.5龄,C0为对照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为2.0龄。结果表明:在实验Ⅰ、Ⅱ和Ⅲ组中,A2组(每捆绑吊9笼)、B3组(10~15℃,处理1 h)和C2组(1.5龄 贝,10~15℃,处理1 h)的育珠贝具有最高成活率与留核率,术前处理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术前处理能够提高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珍珠的质量。  相似文献   
23.
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提高海区养成期间大珠母贝的生长性状,2010年6月—2011年6月,设立了2个实验组分别比较了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实验I水深设为4组:HA组:3 m;HB组:6 m;HC组:9 m;HD组:12 m;实验II笼具设为3组:BN组:盒形笼;CN组:锥形笼和LN组:柱形笼;在第90、180、270、360天,比较2个实验I和II内各组的成活率与生长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实验I,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HD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II,在第90和18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270、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与体重。说明了大珠母贝合适的养殖水深为6~9 m,幼苗到成贝的合适养殖笼具为柱形笼。  相似文献   
24.
换水频率和附着基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珠母贝育苗生产的效率,2013 年4 月10 日—6 月27 日,设立3 个试验分别比较了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类型和附着基的颜色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试验Ⅰ:换水频率对大珠母贝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设立A1、A2、A3、A4和A0共5 个组,其中A1、A2、A3、A4分别为每3、6、9、12 天换水1次,A0为对照组每日换水1 次;试验Ⅱ:附着基的种类对大珠母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设立B1、B2、B3、B4共4 个组,其中B1、B2、B3、B4分别为尼龙网布、黑色粗糙面塑料片、黑色光滑面塑料片、遮阳网;试验Ⅲ:附着基颜色对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设立C1、C2、C3、C4共4 个组,其颜色分别为红色、黑色、黄色和绿色。结果表明,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种类和颜色对大珠母贝的育苗效果存在显著影响(P<0.05)。试验中每6~9 天换水一次的幼虫生长和成活率最高,粗糙面塑料片和深色(红色、黑色)附着基附苗量最大,大珠母贝生产中适合在此条件下育苗。  相似文献   
25.
中国珍珠占世界总产量的绝大多数份额,年产量约2000吨,近几年出口超过1000吨,其贸易量占全球的90%以上,但我国珍珠及相关产品销售额约5亿美元,还不到全世界珍珠及相关产品50多亿美元贸易额的10%。中国珍珠附加值较低,而在珍珠产品效益权重中,其质量远大于产量,因此要振兴珍珠产业,应该把提高质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我们在考虑产业的振兴措施时,也应围绕提高质量和产品价值来考虑行政和科技资源运用。  相似文献   
26.
褶纹冠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褶纹冠蚌生物学特征、人工育苗、母蚌养殖、珍珠培育、遗传分析和病害防治技术等研究概况,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7.
为了提高褶纹冠蚌附壳造型珍珠培育的质量和效益,采用不同蚌龄褶纹冠蚌和不同规格复合造型模核进行了附壳造型珍珠培育实验。蚌龄分别为2、3、4和5龄,模核规格分别为32 mm×26 mm、36 mm×26 mm、40 mm×26 mm和44 mm×26 mm。结果表明,3龄蚌和5龄蚌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珍珠层厚度,分别为1.68 mm和1.32 mm。规格32 mm×26 mm和44 mm×26 mm模核具有最高和最低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分别为88.0%和34.9%以及71.0%和25.9%。蚌龄2龄壳长15~16 cm的褶纹冠蚌合适的模核规格为长32~36 mm,宽26 mm,厚度小于12 mm。  相似文献   
28.
湛江珍珠产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属亚热带海泽眭气候,三面环海,海岸线长1556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2%,占全国的1/10,岛岸线长670公里。沿海岛屿众多,有大小港湾107处,常年海水水温在15~30℃,平均日照时数1817-2106小时,年积累温度8309-8519℃,一年中大于或等于15℃的气温有300多天,光热资源充沛,鱼、虾、贝、藻生长时间长,生产周期短,海水盐度稳定,  相似文献   
29.
珠母贝人工培育黑珍珠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术前处理方法、不同贝龄和不同珠核规格的实验条件,探讨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育珠效果的影响因素.术前处理方法包括温差促排和阴干促排,贝龄设为1.5龄、2.0龄、2.5龄和3.0龄,珠核直径设为5.5 mm、6.0mm、6.5 mm和7.0mm.经1个月的休养和21个月的育珠,结果显示,休养与育珠期间,温差促排、阴干促排和未处理组间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温差促排组和未处理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4个贝龄组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5龄组具有最高的成活率,2龄组具有最高的留核率和收珠率,3龄组具有最低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4个珠核规格组间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6.0 mm组和 7.0 mm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和收珠率.研究结果说明,术前处理具有明显提高珠母贝植核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最适贝龄应是1.5~2龄: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珠核适宜规格为6.0 mm.本研究旨在为优质珍珠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