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花生钙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花生的缺钙症状,钙素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组成、品质的影响及其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机理,归纳了钙肥与其他肥料配施的综合效应,对比分析了花生缺钙的几种判断标准。认为今后花生钙素营养研究似应进一步研究缺钙导致花生空壳的内部机理;改进花生缺钙的诊断方法与判别标准;广泛收集鉴定耐低钙或钙素利用率高的花生种质,并进行有关的品种改良;加强钙肥的精量、快速、高效、缓释等施用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为了对云南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并为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云南14个地方农田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P、K、Ca、Mg、Cu、Fe、Zn、Mn)的含量,并对土壤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农田土壤中速效P、K元素处于平衡,速效Ca、Mg亏缺,速效Cu、Fe、Zn、Mn等微量元素盈余。在不同地貌下,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滇中红色高原土壤的速效态微量元素(Fe、Zn、Mn)的含量明显高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和滇西横断山脉;速效P、K、Ca的含量从西至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速效Cu的含量则从西到东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农田土壤元素测定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
以常规观测、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6年1月22—24日聊城市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西洋暖脊在高纬东伸,促使乌拉尔山地区的弱脊不断发展形成阻高形势,是冷空气发展加强的有利条件;近地面冷高压势力强盛,受强冷平流影响,此次寒潮过程产生大风降温天气,气温持续降低,另外良好的水汽条件 都是产生降雪的原因;从卫星云图可以看到横槽槽线前陕西、山西和河北中部地区形成的一条宽广的层状云云带产生降雪天气,横槽转竖后云带后边缘光滑,也表示着强大的地面冷高压。  相似文献   
94.
为了区分鉴别8种根茎类作物,通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小波变换(WI)、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的方法,测试研究了8种根茎类作物40个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8种样品红外图谱相似,但在1800~700 cm-1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差异明显。对此范围内的原始红外光谱进行连续小波和离散小波变换。提取连续小波变换的第15层系数和离散小波变换的第5尺度细节系数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连续小波和离散小波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3.12%、89.78%,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正确率为100%。最终结果显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小波变换的方法可以区分鉴别不同种的根茎类作物。  相似文献   
95.
一次鲁西北强降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强降雪天气的成因,以期为此类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指示,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 年11 月23—24 日一次强降雪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高压是此次强降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雪符合回流降雪特征;水汽条件上边界层以上的暖湿空气沿着冷空气层爬升产生降雪,为此次过程的主要特点,边界层比湿南大北小是此次降雪量级聊城北部中雪南部大雪的主要原因;降雪时925 hPa 以上强上升气流、暖平流,近地面边界层内弱下沉气流、冷平流。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氮肥后移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2013-2015年度以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川麦104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个施氮量(120、180kg N·hm-2)、3种施氮方式(底肥一道清、重底早追即底肥和苗肥比例7∶3、氮肥后移即底肥和拔节肥比例6∶4)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育天数(D)、收获指数(HI)、平均净同化率(MNAR)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叶期至开花期,相对于120kg·hm-2施氮水平,增施氮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而成熟期则以120kg·hm-2施氮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不同施肥方式间比较,氮肥重底早追显著增加了三叶期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LAI,氮肥后移则显著增加了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期群体LAI,底肥一道清处理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最小。从光合性能参数看,增施氮肥和氮肥后移均对MLAI、HI有促进作用,与120kg·hm-2施氮处理相比,增施氮肥后MLAI增加9.5%(2014-2015年),HI增加4.7%(2013-2014年);氮肥后移处理的MLAI较底肥一道清处理增加38.2%(2013-2014年),HI较氮肥重底早追处理增加10.6%(2014-2015年),差异均显著;而MNAR、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小。氮肥后移处理的单位面积粒数(TGN)和粒叶比显著增加;180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略高于120kg·hm-2施氮处理,但差异均不显著。综合生产成本与效益来看,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的推荐氮肥用量为120kg N·hm-2,施肥方式为底肥和拔节肥比例6∶4。  相似文献   
9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98.
利用多元统计法简化夏橙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雷莹  张红艳  宋文化  徐娟 《果树学报》2008,25(5):640-645
为科学地简化柑橘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及主成分聚类法,以湖北秭归地区生长的6个夏橙品种为材料,对测得的果实单果质量、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果皮着色强度、果肉着色强度等18项常规指标进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18项指标反映的夏橙品质可用4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100%),其中,前2个主成分囊括了所检测的18项品质指标,累计贡献率高达83.47%。利用上述4个主成分的值对6个夏橙品种进行聚类,在最大距离为1.0时,奥林达夏橙、无核夏橙、红夏橙和蜜奈夏橙归为一类;伏令夏橙、康贝尔夏橙分别单列为一类。聚为一类的夏橙品种果实品质相近,与实际口感和测得的色泽评价数据相吻合。根据这4个主成分对18项品质指标的特征向量进行主成分聚类,可将这些指标划分为6类,分别从这6类指标中挑选出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囊瓣数、抗坏血酸、果肉色调角及总可溶性糖等6个有代表性的指标,用这6个指标对夏橙品质聚类,在最大距离为1.0处,聚类结果与用4个主成分聚类结果相同,初步表明用以描述夏橙果实品质的18个指标可能简化为6个指标。  相似文献   
99.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及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分析,总结出森林生态旅游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探讨了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0.
1998年3月19~22日我乡桑园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大雪冰雹袭击,使刚萌动的桑芽受到严重冻害。据调查,受冻害的桑芽为桑条顶端的1~7芽,冻害率为总调查芽数的22%。为减少冻害对春叶产量的影响,我们在本乡南江村进行了冻害桑条的剪梢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