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水稻稻飞虱达到防治指标(分蘖期1 000头/百丛),用三氟苯嘧啶(伍靓珑)16m L/667m2兑足水均匀喷洒水稻茎下部防治稻飞虱,施药25d后追加一次25%吡蚜酮悬浮剂40g/667m2,药后第3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99.02%和99.13%;药后第7d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99.03%和99.51%;药后第20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63.95%和83.42%;药后第45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55.65%和90.45%。用三氟苯嘧啶(伍靓珑)16m L/667m2兑水均匀喷洒水稻茎下部施药后25d追加一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45d之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对2017年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湖北省水稻田稻飞虱对田间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现状,以指导田间合理用药。2017年我省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是4 483.4~6 087.8、608.9~1 025.6,均处于高水平抗性阶段;对烯啶虫胺抗性倍数为7.3~11.9,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是89.1~122.5,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阶段,对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分别是1.4~6.1、4.7~6.9,均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据此总结探讨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植物生长调节剂苯肽胺酸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生长及逆境生理的影响,探讨苯肽胺酸对作物生长的调控效应,为其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辣椒为供试植物,芸苔素内酯为对照药剂,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采用盆栽试验,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不同质量浓度(133.3,200.0和266.7mg/L)苯肽胺酸对辣椒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及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苯肽胺酸处理对辣椒植株株高和茎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当苯肽胺酸质量浓度为200.0mg/L时效果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施药后7,14和21d,该处理辣椒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了40.00%,75.00%和135.00%,茎粗净增长量分别提高了33.33%,50.00%和25.93%;不同质量浓度苯肽胺酸处理,对辣椒叶片数增加量均无显著影响。苯肽胺酸处理后对辣椒植株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以200.0mg/L苯肽胺酸处理效果最为明显,施药后7~21d,叶绿素含量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6.33%~21.35%。施药后7~21d,与空白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苯肽胺酸处理辣椒叶片的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类黄酮、总酚、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而丙二醛含量下降,其中以200.0mg/L苯肽胺酸处理影响最为明显。与苯肽胺酸处理相比,对照药剂芸苔素内酯(0.075mg/L)也显示出类似的生物学效应。【结论】苯肽胺酸处理可明显促进辣椒生长并诱导其抗逆性增强,当其质量浓度为200.0mg/L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