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1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林业   42篇
农学   526篇
基础科学   2篇
  235篇
综合类   1315篇
农作物   434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571篇
园艺   131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广泛蔓延,给商品肉鸡群和蛋鸡群带来了新的威胁。本研究对一个疑似发生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地方品种雪山草鸡群进行了RT-PCR检测,并对分离的3株毒株进行了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属于A2dB1基因型;这3个毒株的VP2高变区编码蛋白上含有IBDV变异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也具有IBDV新型变异株的独特氨基酸。结果提示,我国地方品种鸡群中也有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现有的部分商品化IBDV疫苗已不能有效预防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鹅星状病毒(GAstV)是近年临床新发病原,也是导致当前雏鹅痛风致死的主要病因,研究显示该病毒存在两种不同基因型。为建立快速准确的核酸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针对不同基因型GAstV保守域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序列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以RNA为模板的双重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双重RT-PCR方法彼此无干扰;引物特异性强,对坦布苏病毒、鹅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鸭瘟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体系中引物适宜浓度为1 μmol,退火温度范围广,50~54 ℃皆可;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3拷贝数和102拷贝数。对采集自江浙地区的73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鹅星状病毒阳性率为93.2%,主要为Ⅱ型星状病毒的单一感染(阳性率86.3%),部分样品呈现两种类型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现象(阳性率6.8%)。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可用于GAstV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2011―2013年在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SDS,SD01和SD0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3株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生物活性分析,并对分离株SDS对鸽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毒株SDS基因组全长为15192 bp,基因排列方式为3′-NP-P-M-F-HN-L-5′,3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新城疫强毒的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3个毒株与基因Ⅵ型NDV毒株聚于一簇,属于ClassⅡ系Ⅵb基因型。3个分离株F蛋白的融合肽和七肽重复区,HN蛋白的抗原中和表位存在多处突变,与单克隆抗体1E5、2F10的反应性也发生改变,表明3个分离株与疫苗株LaSota有明显的抗原差异。SDS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鸽自攻毒后5 d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滴鼻组和肌肉注射组的死亡率分别为60%和70%;病死鸽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腺胃乳头、腺胃肌胃交界及肠道出血,肝脏肿大,脾有淤血斑。滴鼻组在攻毒后5~14 d于喉头和泄殖腔检出排毒,而肌肉注射组在攻毒后3~14 d于喉头和泄殖腔有排毒。  相似文献   
4.
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11个市县采集并分离26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对其作甲霜灵抗药性、交配型、mtDNA单倍型和SSR基因型测定.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A1型、A2型和SF型菌株分别占所分离菌株总数81.3%、11.1%和7.6%.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显示,甲霜灵高抗性菌株、中抗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占比分别为55%、27.1%和17.9%.线粒体DNA单倍型测定中,共检测出Ⅰa和Ⅱa两种mtDNA单倍型占比分别为9.2%、90.8%.利用11对引物对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作SSR基因型分析,共检测出39种SSR基因型,.其中H-11为优势基因型,分离频率为18.32%,其次为H-28,分离频率为13.74%.在11对SSR引物中,SSR2的Nei's基因多样性为0.4985,均高于其他等位基因Nei's基因多样性.2019年检测出28种SSR基因型,2020年检测出35种SSR基因型,基因型H-9、H-18、H-26、H-27为2019年特有SSR基因型,基因型H-29~H-39为2020年特有SSR基因型;望奎县检出7种基因型,较其他市县基因型丰富.  相似文献   
5.
鸽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鸽群引起的传染病, 在世界各国鸽场均有流行。介绍了鸽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特点, 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病毒的毒力、病毒的抗原特性, 提出在做好鸽场内生物安全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基础上, 使用市售新城疫疫苗进行合理免疫是鸽新城疫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Cf-2/Rcr3~(pim)基因型番茄不仅能够抵御番茄叶霉菌的侵染,而且对马铃薯金线虫的寄生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为挖掘根结线虫的新抗性资源,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测定了Cf-0/Rcr3~(pim)、Cf-2/Rcr3-3和Cf-2/Rcr3~(pim)基因型番茄品系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感性。抗性评价结果显示,Cf-0/Rcr3~(pim)品系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高感,Cf-2/Rcr3-3品系为中感,而Cf-2/Rcr3~(pim)品系则为感病。与Cf-0/Rcr3~(pim)和Cf-2/Rcr3-3基因型相比,Cf-2/Rcr3~(pim)基因型番茄品系虽然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敏感性略低,但是不能阻止线虫在根系上的大量繁殖,不适于根结线虫的防控应用。  相似文献   
7.
寄主植物对不同基因型麦长管蚜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并探索寄主适应性的生理生化基础,以8种基因型麦长管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1代或连续3代取食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草后,体内3种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4种麦类植物上饲养1代后,大麦对AChE和GST的诱导效果最显著,燕麦对CarE的诱导效果最显著。4种植物相比,大麦对麦长管蚜基因型1、2、3和8的AChE,基因型2、4、5、6和8的CarE,以及基因型1、3、5和6的GST的诱导效果较为显著。比较各寄主植物上第1代和第3代蚜虫的酶活性,发现4种寄主均对第1代蚜虫的CarE活性具有明显诱导效果;大麦对第1代蚜虫GST活性的诱导效果显著,但小麦、燕麦和黑麦草均对第3代蚜虫GST的诱导效果显著。因此,不同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体内3种解毒酶的诱导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诱导作用与蚜虫的遗传背景、繁衍世代数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基于无偏预测值(BLUP)与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分析模型,以提高林木多点试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方法】以火炬松36个基因型在6个试验地(S1~S6)的种子产量为基础数据,利用ASReml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空间变异结合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拟合,以获取各地点下每个基因型的BLUP值;从试验地划分、试验地评估和林木基因型评估3个方面,对原始数据、BLUP数据进行GGE双标图分析与比较。【结果】BLUP数据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比原始数据具有更高的产量变异解释能力;原始数据和BLUP数据的试验地分组结果一致,均分为2组,但BLUP数据的试验地点间的相关关系变弱;原始数据的理想试验地为地点S5,而BLUP数据为地点S1;原始数据和BLUP数据的最理想基因型均为21,但2种数据高产和稳产基因型的一致性比较低。【结论】基于BLUP与GGE双标图相结合的模型,可用于林木多点试验分析,其比原始数据的GGE双标图分析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在海南省被甘蔗黄叶病毒(SCYLV)侵染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类型,从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0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样品50份,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进行甘蔗黄叶病毒检测和病毒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50个甘蔗品种中有31个被检测到SCYLV,检出率为62%;病毒基因型有古巴(CUP)基因型、巴西-秘鲁(BAR-PER)基因型和留尼汪岛(REU)基因型3种,主要以CUP基因型为主,占58.06%,其次是BAR-PER基因型,占51.61%,REU基因型最少,占29.03%;未发现CHN1、CHN2、CHN3基因型。另外,不同基因型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总混合侵染率达32.26%。可见,海南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严重感染甘蔗黄叶病毒(SCYLV),且存在不同基因型混合侵染,建议推广种植脱毒种苗来控制甘蔗黄叶病的发生。本研究为在海南蔗区推广和种植甘蔗脱毒种苗及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不同浓度(2‰,4‰,6‰)中性复合盐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两种基因型菊芋幼苗(LZJ028有性繁殖能力强且营养品质高;LZJ017块茎产量高)生长和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究不同遗传背景菊芋幼苗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当盐浓度为4‰和6‰时,两种基因型菊芋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冠幅和地上部分干物质和鲜物质积累(与对照相比)均下降,LZJ028基径、叶面积和地上部分干、鲜物质积累下降幅度(4.24%和6.26%,14.82%和29.67%,8.51%和19.68%,7.62%和22.38%)均显著低于LZJ017的降幅(9.78%和29.75%,58.33%和63.18%,15.77%和26.88%,40.62%和61.82%)。(2)随着盐浓度升高,两种基因型菊芋幼苗叶片的SOD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升高(如盐浓度为6‰时LZJ017和LZJ028的SOD活性比对照组升高了0.41倍和1.87倍;脯氨酸升高了8.26倍和42.92倍;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了0.39倍和1.18倍),LZJ028的各指标升高幅度均较大。(3)盐浓度升高,两种基因型菊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降低,LZJ028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幅度均低于LZJ017;盐浓度升高,两种菊芋幼苗PSⅡ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也均下降,而初始荧光升高,如盐浓度为6‰时与对照相比LZJ028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初始荧光变化幅度(10.53%和4.81%)低于LZJ017的变化幅度(43.04%和52.73%)。研究表明,盐胁迫主要抑制两种基因型菊芋叶片PSⅡ活性和碳水代谢速率进而抑制其生长,二者均通过提高保护酶SOD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等策略缓解盐胁迫造成的伤害;LZJ028较耐盐,LZJ017对盐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