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林业   120篇
农学   124篇
基础科学   48篇
  409篇
综合类   477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atvian legislation demands that forest protection belts are established around all cities and towns. The main goal of a protection belt is to provide suitable opportunities for recreation to urban dwellers and to minimise any negative impacts caused by urban areas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Legislation states the main principles to be adopted, which include the maximum area of protection belts, their integration in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restrictions placed on forest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forest area around Riga is owned by the municipality of Riga, which, as a result, has two competing interests: to satisfy the recreational needs of the inhabitants of Riga, and to maximise the income from its property. In order to compile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Board of Forests of Riga Municipality initiated the preparation of a proposal for the designation of a new protection belt.The proposal wa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veloped during the 1980s. The analysis of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the forest (5 classes of attractivenes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categories of forest type, dominant tree species, dominant age, stand density, distance from urban areas and the presence of attractive objects. Information was derived from forest inventory databases, digital forest maps and topographic map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as digitised and processed using ArcView GIS 3.2. Local foresters were asked about the recreation factors unique to different location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and the main recreation activities. From a recreational point of view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legal restrictions and development plans for the Riga region, it was proposed to create three types of zones in the forest: a protection belt, visually sensitive areas and non-restricted areas.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吉林省荒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在荒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对吉林省荒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融合、分析、处理 ,可以直观获得荒地资源的生态适宜度等级 ,从而提高评价效率 ,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菜豆象检验鉴定及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菜豆象的生物学特性、适生性及检验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菜豆象在北纬41°~44°地域,每年可发生4代,论证了菜豆象在延边地区的适生能力;采用了5种除害处理方法进行灭虫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甡 《绿色科技》2020,(4):79-80
在分析了大连市中心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现有区划实施效果,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区划调整的方法体系,并阐述了区划调整结果的可行性,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省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植区域的生产状况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根据气候条件适宜性,综合考虑年平均气温、≥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指示植物等因素,初步把种植区按县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及不适宜区。结果表明,云南辣木适栽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依洛瓦底江和南盘江等水系的低热河谷区。这为云南省辣木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葶苈子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开展评价,为优质葶苈子药材的栽培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和实地采集,收集了葶苈子药材共839个样点信息,其中播娘蒿430个样点,独行菜409个样点,综合55个生态因子,应用GIS和Maxent模型分析葶苈子药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影响全国葶苈子药材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降雨、温度、海拔、酸碱度、植被类型、土壤亚类等;全国内中药葶苈子最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地。对葶苈子分布区进行了生长等级划分,为葶苈子药材资源的调查研究、人工种植、划分优质产地、资源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普宗朝  张山清 《草业科学》2021,38(1):110-121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在对影响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 ≥ 5 ℃积温、冬季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作为指标因子,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疆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多(高),北疆少(低);平原多(高),山区少(低)”的格局。受上述两指标要素空间分异的综合影响,秋眠级4~6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东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秋眠级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周边山前倾斜平原,伊犁河谷以及准噶尔盆地西部和东部的低平原地带;秋眠级1~2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分布在北疆北部、西部,准噶尔盆地腹地以及天山和昆仑山中、低山带;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大部为紫花苜蓿不适宜种植区。影响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种植的主导因子不同,秋眠级4~6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以及紫花苜蓿不宜种植区主要受80%保证率 ≥ 5 ℃积温的影响;秋眠级1~2级和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主要受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59年新疆 ≥ 5 ℃积温和冬季最低气温分别以65.52 (℃·d)·10 a?1和0.63 ℃·10 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 < 0.001)上升趋势,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也总体增多或升高,但其变化具有阶段性差异,时段Ⅰ (1961–1980年) 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为近59年最低时期;时段Ⅱ(1981?2000年)较时段Ⅰ的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升高2.9 ℃,但80%保证率 ≥ 5 ℃积温变化不大;时段Ⅲ(2001?2019年)较时段Ⅱ的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不升反降0.8 ℃,而80%保证率 ≥ 5 ℃积温增加147.0 ℃·d。受上述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近59年新疆秋眠级4~6级和2~3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呈扩大趋势,而秋眠级1~2级紫花苜蓿适宜种植区及紫花苜蓿不宜种植区呈减小趋势。这表明气候变暖对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发展总体趋于有利。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经济、空间布局、生态4个角度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将物元模型运用到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进行实证论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区域综合发展状态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大冶市建设用地现状存在差异性,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比例分别为:31%、25%、13%、6%、25%,评价结果与大冶市城镇化水平、农村现代化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村镇发展水平、工业现代化水平呈较相关,基本符合大冶市建设用地利用特征。相比传统的加权求和方法,物元模型可以更详尽地描述单指标的分异性,在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上具备精确、客观等优势,将有效提升村镇空间评价的准确性,为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李芳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91-10593
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GIS技术和SPSS13.0软件对生态环境价值、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价值3个主因子进行综合得分测算,得到经济一生态一资源组合三维坐标,最终形成空间开发功能区划,将全镇22个行政村划分为6类。6类空间开发功能区划中,重点发展区域和适度发展区域主要分布在八塘村、新陆村、苏湾村、新蒙村、湿村、大新村、高新村,这类区域的交通区位较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坚实、生态环境敏感性较低,宜作为城镇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控制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北村、高岭村、苏岗村、木龙村、振新村,这类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中等,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生态环境敏感性中等,且临近重点开发区域,需在一定限制下进行开发;灰色弹性区域主要分布在横岭村、三板村、学山村、山泉村、新花村,这类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均较低,但由于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交通区位较优越,具有潜在的经济发展优势,作为城镇和产业的后备发展用地;适度保护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高浪村、岑西村、新安村、新舍村,这类区域生态环境较脆弱,经济发展基础较低,应按照“保护优先,集约开发”的原则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