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1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巫溪红池坝改良草地鼠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飚  袁昌定 《草业科学》2001,18(1):34-36
对重庆巫溪红池坝改良草地中鼠形动物的种类进行抽样调查、室内饲养、解剖鼠胃和洞道研究,结果显示,该改良草地中有鼠形动物2目3科4种,其对草地危害方式和为害程度均不一样。提出了改良草地中鼠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物测定法测得谷壳对复方88-1灭鼠剂的阻滞率为54.3%,光谱分析法测得其对敌鼠钠盐的阻滞率在47.43%—57.00%之间。相同条件下,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取食敌鼠钠盐稻谷毒饵量为大米毒饵的2倍多。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大米毒饵更易松散、霉变,使其适口性更低。综合考虑认为南方灭鼠使用稻谷毒饵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成熟期害鼠防治指标的研究潘学锋(安徽省霍邱县植保站237400)刘同群(霍邱县城西湖乡农技站)摘要本文通过大田调查夏大豆田的害鼠发生种类及其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夏大豆田的害鼠种类为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小家鼠等,其中以...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6种啮齿动物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掌握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对农林危害比较严重的啮齿动物的食性及食物量,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灭鼠,从而为林业部门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年3月—2011年1月通过实地考察,对捕获的鼠进行解剖,并结合实验室喂养进行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和浆果是树栖型种类啮齿动物的主要食物,约占70%左右;而地栖型种类啮齿动物的食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南疆农区鼠害严重,但基础资料不足。为摸清当地鼠害发生特点,提供有效治理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南疆5地州39乡64村开展实地与问卷调查,并采用夹捕法调查害鼠种群构成。结果表明,南疆5地州农村普遍遭受鼠害影响,喀什与和田地区农田受害比例达89.4%,问卷结果表明农户和农田鼠害发生率均大于75%,且西部地区重于东部,约一半受访农户估计每年因鼠害损失超过500元。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农户主要害鼠,占比超过70%;农田则以小家鼠Mus musculus和乌拉尔姬鼠Apodemus uralensis为主。这些结果表明,南疆农区鼠害处于重发态势,褐家鼠是主要鼠害来源,并有外来入侵风险。下一步应聚焦于监测主要害鼠种群动态规律,阐明褐家鼠来源和侵入机制,并探索建立适于当地的害鼠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地及周边农田鼠类群落组成进行调查研究,在退耕还林还草地共捕获鼠类6种728只,以根田鼠和高原鼢鼠为优势种;农田中共捕获各种鼠类3种75只,以长尾仓鼠为优势种。比较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后,鼠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之相适应,鼠害治理应针对不同的鼠类种群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鼠类的微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依据地形及其内植被组成特征,划分出5种微栖息地类型。通过在不同物候期的观测表明,4种共存的鼠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微栖息地分离。二足型跳鼠选择在开阔的空间活动四足型沙鼠则主要在多年生灌丛下取食。二种类型的鼠类微栖息地选择都不同程度地与同的多年生灌木  相似文献   
8.
采用重捕标志法研究了棕背巢区,巢区面积7月份平均为250.89 m2,9月份平均为284.21 m2,雌雄间和季节间差异显著。棕背有集群分布现象。结合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对鼠害防治布点规格与防治灭鼠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使用D型肉毒素水剂毒饵对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荒漠鼠害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D型肉毒素剂量达到300万毒价时,对害鼠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投药6 d后,灭鼠效果达到91.8%。因此,通过合理投放此种鼠药,可使鼠害防治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情况下,取得降低成本和有效防治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0.
The INHAND Proposal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Nomenclature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Lesions in Rats and Mice) has been operational since 2005. A Global Editorial Steering Committee (GESC) manages the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zed terminology for each organ system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Organ Working Groups (OWG), drawing upon experts from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9 systems published to date – Respiratory, Hepatobiliary, Urinary, Central/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s, Male Reproductive and Mammary, Zymbals, Clitoral and Preputial Glands in Toxicologic Pathology and the Integument and Soft Tissue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in the Journal of Toxicologic Pathology as supplements and on a web site – www.goreni.org. INHAND nomenclature guides offer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guidelines for recording lesions observed in rodent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studies. The guides provide representative photo-micrographs of morphologic changes, information regarding pathogenesis, and key references. During 2012, INHAND GESC representatives attended meetings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DA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Clinical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s Consortium (CDISC), and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Enterprise Vocabulary Services (EVS) to begin incorporation of INHAND terminology as preferred terminology for SEND (Standard for Exchange of Nonclinical Data) submissions to the FDA. The interest in utilizing the INHAND nomenclature, based on input from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toxicologists as well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ists, suggests that there will be wide acceptance of this nomencl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ublication is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progress of INH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