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6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林业   243篇
农学   219篇
基础科学   87篇
  335篇
综合类   1049篇
农作物   192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02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13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药剂(A1:60%乙·嗪·滴丁酯、A2:60%乙·嗪·滴丁酯+48%灭草松、A3:48%灭草松)与清水对照组(A4)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大豆苗期农艺性状、株防效及药害等级和成熟期作物产量,考察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反枝苋、马唐防效好,对刺儿菜防效较差。药后15 d,A1与A2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均在75%以上,其中A2对马唐的株防效达到了100%。药后30 d,各处理下的鲜重防效均在80%以上,A1对反枝苋的株防除效果最好为88.89%。玉米、大豆产量在A2处理下最高,分别较清水对照组高33.7%、39.4%。3种除草剂对玉米、大豆幼苗都有一定的药害症状,但药害等级均小于1,从株防效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A2更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槟榔间作可可条件下的可可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修剪方式对其生长、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修剪提高可可株高、干周和主枝粗度,重度修剪和仅控冠幅降低可可干周和主枝粗度。中等修剪可可叶片Pn显著高于轻度修剪和仅控冠幅,可能由于修剪提高了新梢叶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能力。中度修剪可可徒长枝重量分别比轻度修剪、重度修剪和仅控冠幅显著降低了69.27%、54.69%和57.03%,大大降低了养分消耗,提高产量的同时节省了修剪工作量。综上所述,在槟榔间作可可条件下,采用中度修剪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形成健康平衡树形,降低徒长枝养分消耗,提高产量,为槟榔间作可可节本增效技术研究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学分析奶牛养殖区域比较优势,是优化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的前提条件。利用2001-2017年中国乳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的关键因素,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采用资源禀赋系数法,针对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奶牛养殖区域比较优势,探讨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主要受到玉米产量、生产者预期和温度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这三个方面具有不同的奶牛养殖比较优势。奶牛养殖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产区和西部产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肃和宁夏;非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安徽、江西和广西;其余省份为较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因此,从区域发展层面,提出建设优势区域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较优势区域、引导非优势区域转移和整合区域资源优势等建议;从奶牛养殖生产布局显著性影响因素层面,提出推广种养结合养殖模式、种植替代玉米的饲料作物、引导乳制品消费、改善养殖基础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N1)、常量施氮300 kg/hm(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MS1下,N2玉米叶面积较N0显著提高6.30%。间作和N1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总产量。N1较N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N2相比,N1土壤硝态氮无显著变化,未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保持高产。总体来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有利于节肥和提高间作体系总产量。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黑数是指已经实际发生但司法机关尚未发现或未作处理的职务犯罪数 ,我国职务犯罪黑数较大是不争的事实 ,职务犯罪的内在特征与法制环境的消极方面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应当认识到职务犯罪黑数的社会危害性与一般规律 ,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其增长。  相似文献   
6.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of 1992–93 and 1993–94 at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Farm, Giridih, Bihar to evaluate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s of legumes, gram ( Cicer arietinum L.), pea ( Pisum sativum ) and lentil ( Lens culinaris ) with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 in 1:1 and 2:1 'row replacement series'. Intercropping systems were 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new indices termed as actual yield loss (AYL) and intercropping advantage (IA).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ng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rough the existing intercropping indices like LER, RCC, aggressivity. The indices AYL and IA seem to be more appropriate particularly when per plant yield is considered. Intercropping reduced the yield of component crops compared with respective pure stands. Wheat + pea in 1:1 row replacement series gave the highest wheat yield equivalent value (3.02 t ha−1) followed by wheat + lentil (2.91 tha−1). When the actual sown proportion was considered wheat + lentil (1:1) resulted in maximum AYL (+0.610) and IA (+0.279) values. This treatment also gave the maximum monetary advantage (Rs 5985.45 ha−1).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林业国有苗圃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福建省国有苗圃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入手,针对当前的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布局、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大投入等5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用生态经济型植物控制豚草的"绿色污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豚草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人体健康和生物环境的恶性杂草,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污染”。根据群落演替规律,采用具有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树种创造不利豚草生长的环境,人为创建多物种和谐共存的植物群落,能降低豚草的种群优势,使单一种群优势转变为良性演替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间套作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大于相应单作;单作和间套作小麦开花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沉淀值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60*,0.948*,0.968*,0.957*)。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单作玉米叶绿素含量高于相应间套作玉米;单作和间套作玉米孕穗期叶绿素含量与其蛋白质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61*和0.870*)。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 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