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32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7篇
  76篇
综合类   396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12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检验油菜素内酯(BR)的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BR及其配施外源钙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变化、坐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BR处理对番茄前期株高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BR处理使株高增加。高浓度BR处理使番茄叶片MDA含量显著增高,且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降低番茄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番茄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番茄的叶绿素含量。高浓度的BR处理会抑制番茄坐果,降低番茄第1花序的产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提高番茄各层花序的坐果率,提高番茄产量。BR配施外源钙处理对番茄前期生长、生理指标优化、提高番茄坐果率和产量的加成效应不明显。综上,BR配施外源钙处理的效果不显著,适宜浓度的BR可以单独在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上应用,以提高番茄的抗逆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群鸡的鸡蛋清和1株鸡的马立克氏病疫苗进行检测,发现2群鸡的鸡蛋清中,鸡白血病病毒的阳性率分别是11%和29%,鸡马立克氏病冻干苗隐藏鸡白血病病毒群体特异性(gs)抗原的阳性率为100%。本文指出我国禽苗可能带有鸡的白血病病毒,分析讨论了鸡白血病病毒的垂直传递和水平传播的规律,提出在曾祖代和祖代鸡群中,采用ELISA试验,检测鸡蛋清,能减少以至根除鸡的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了小尾寒羊、同羊、滩羊血液褪黑激素在春分、夏至、秋分时的昼夜变化规律,发现绵羊血液中褪黑激素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春分和秋分时平均含量相对较低,在夏至时明显升高。在夏至和秋分时,小尾寒羊和同羊血液中褪黑激素比滩羊低,在春分时,小尾寒羊褪黑激素比同羊和滩羊高。  相似文献   
5.
外源甜菜碱对作物的抗旱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小麦浸种、水培、大面积喷施和茄子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甜菜碱对作物的抗旱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浓度为25~50mg/L时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光合作用强度[达7.07~7.57μmol/(s·m~2)]及生物学产量增加;在外源甜菜碱浓度100 mg/L时小麦幼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达到35.23μg/(g·h),同时小麦抗旱性增强。数学模式寻优结果表明:在外源甜菜碱浓度26.4~68.9mg/L,土壤水分含量12.6%~20.7%时,可获得最佳的茄子生物总量。  相似文献   
6.
Effects of add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elatonin (10?7, 10?9 and 10?11 M) to maturation (Experiment 1; Control, IVM  + 10?7, IVM  + 10?9, IVM  + 10?11) and culture media (Experiment 2; Control, IVC  + 10?7, IVC  + 10?9, IVC  + 10?11) were evaluated on in vitro bovine embryonic development.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melatonin (10?9 M) from Experiments 1–2 was tested in both maturation and/or culture media of Experiment 3 (Control, IVM  + 10?9, IVC  + 10?9, IVM /IVC  + 10?9). In Experiment 1, maturated oocytes from Control and IVM  + 10?9 treatments showed increased glutathione content,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percentage of Grade I blastocysts (40.6% and 43%, respectively). In Experiment 2, an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Grade I blastocysts was detected in IVC  + 10?7 (43.5%; 56.7%) and IVC  + 10?9 (47.4%; 57.4%). Moreover, a lower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apoptotic cells in blastocysts were observed in the IVC  + 10?9 group compared to Control (3.8 ± 0.6; 3.6% versus 6.1 ± 0.6; 5.3%). In Experiment 3, the IVC  + 10?9 treatment increased percentage of Grade I blastocysts with a lower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compared to IVM /IVC  + 10?9 group (52.6%; 3.0 ± 0.5 versus 46.0%; 5.4 ± 1.0). The IVC  + 10?9 treatment also had a higher mRNA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gene (SOD 2)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s well as the heat shock protein (HSPB 1) compared to the IVM  + 10?9.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was greater in the IVM /IVC  + 10?9 treatment group. In conclusion, the 10?9 M concentration of melatonin and the in vitro production phase in which it is used directly affected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相似文献   
7.
为搞清湿地土壤驱动N2O排放的关键氮源类型,有效减少湿地N2O的排放,本文通过室内控制温湿度,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外源氮素对湿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氮源组总是高于对照组N2O排放量(4.4 mg·m-3)。在设定的剂量范围内,单独添加尿素或尿素与硝酸铵1∶1配合时N2O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分布趋势,峰值分别为10.6 mg·m-3和229.0 mg·m-3;单独添加硝酸铵时N2O排放量(32.6~111.0 mg·m-3)随着氮素添加量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单独添加尿素或硝酸铵、尿素与硝酸铵1∶1配合均促进N2O的排放,但硝酸铵尿素混合添加对N2O排放量的贡献单独添加硝酸铵单独添加尿素。这为预测内蒙古高原区农牧交错带湿地氮素输入可能带来的温室效应和有效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利用白藜芦醇(Re)和褪黑素(MT)提高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电穿孔转染(电转)效率、优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以提高转基因动物生产效率。将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添加白藜芦醇高、中、低(R-5、R-6、R-7)3种浓度组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联合添加组(R-5M-5、R-6M-7),通过电转效率和细胞凋亡情况确定电转体系优化方案;通过对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ROS)的检测研究其作用机制。将绵羊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R-5M-5、R-6M-7)联合添加组,通过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卵丘细胞扩展、第一极体排出及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检测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分离的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P3代增殖旺盛,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试验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R-5M-5组电转效率最高;R-6M-7组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R-5、R-6、R-5M-5和R-6M-7组均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R-6、R-7、R-5M-5和R-6M-7组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相对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R-6、R-7、R-5M-5和R-6M-7组成纤维细胞内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R-6、R-5M-5和R-6M-7组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增加(P<0.05);R-6M-7组显著促进绵羊卵丘细胞扩展、提高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和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能力(P<0.05)。综上,白藜芦醇和褪黑素可以优化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电转体系,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为白藜芦醇和褪黑素在转基因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褪黑素对UV-B辐射后的秦艽原生质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秦艽原生质体DNA损伤程度,选取尾部DNA含量(TailDNA%)作为DNA损伤程度的分析指标.MEL以0、1、10 μmol·L-1的终浓度加入原生质体悬液中,UV-B辐射处理的辐照度为0,5 W·m-2.试验分2组:1)原生质体分别用UV-B辐射处理不同的时间(0、5、10、30、60、120 s),暗培养60 min后电泳.2)原生质体被UV-B照射40 s后,分别暗培养不同时间(0、1、2、3、4、6h),再电泳.结果显示在5~30 s的时间内,辐射时间越长,Tail DNA%越高,相同的辐射时间下,MEL浓度越高,TailDNA%越低;在1~6 h培养时间内,MEL处理的样品,TailDNA%值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并且TailDNA%值的大小与所处理的MEL的浓度呈反比关系.由此可见褪黑素降低了UV-B辐射诱导的植物原生质体DNA损伤程度,促进DNA损伤的修复.本试验应用SCGE技术,进一步揭示了MEL在植物抗环境胁迫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分析活性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在番茄抗病信号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以4叶1心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比较番茄幼苗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O_2~-·以及抗氧化酶、内源褪黑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幼苗接种灰霉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上病斑斑点逐渐增多,灰霉菌含量显著增多,叶色逐渐变浅,植株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灰霉病菌侵染后番茄体内O_2~-·活性爆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上升,褪黑素含量增加;上述变化都是番茄幼苗为了抵御灰霉菌的生物胁迫而发生的应激反应。综上,植物在遭受病原菌等生物胁迫时不能简单地推断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一定升高,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更多地依赖于抗性信号路径中信号物质的激活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