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4篇
  7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generation dynamics of a temperate Abies–Tsuga forest in Kirishima Yaku National Park, southwestern Japan, and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species coexistence mediated by gap disturbances on biomass production. All trees taller than 2 m in a 1-ha plot were monitored over four growing seasons. Three growth-form groups occupied different vertical layers. Evergreen conifers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s tended to be spatially segregated from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s, which formed thickets in the understorey. The regeneration of understorey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s was affected by canopy gaps. The recruitment of conifers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species was not observed during the four growing seasons. This suggests that regeneration is sporadic and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not favorable for these canopy species. The mortality and unsuccessful recruitment of conifers and deciduous trees appeared to cause fluctuations i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stand. However, an abundance of canopy gaps accelerates the regrowth of shorter species, and the fluctuation of productivity resulting from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anopy species would be partly mitigated by the regeneration of evergreen understorey species.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heterogeneity of the temperate mixed forest was a result of the patch structures of the three growth-form groups. The different regene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hich were driven by interactions of species-specific regeneration niches and disturbance regimes, might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maintaining the aboveground productivity in a transitional mixed forest between warm-temperate and cool-temperate zones.  相似文献   
2.
郭铭博  黄悦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3+9075
通过分析1954年以来对洛阳有影响的8次台风,总结了影响洛阳的台风源地、登陆区域和活动路径,从其所带来的降水量及造成的灾情指出了"82.7"为影响洛阳最强的一次台风,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暴雨洪涝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韦帕”台风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天气形势、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韦帕"台风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汛末由于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台风暴雨条件下滑坡水文响应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数据为依据,通过数值模拟重演滑坡体对台风暴雨单峰型降雨的典型水文响应过程,得出了水文响应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降雨峰值期坡体表层快速形成饱水区,造成前缘局部孔隙水压力增大,坡脚位置地下水位抬升.边坡稳定性系数迅速下降,处于失稳状态;之后坡体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对8908、9309、0307、0606、1003号5个台风登陆后的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登陆后降水差异的原因,得出热带气旋临近登陆和登陆后的24 h强降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暴雨范围和强度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副高西侧588 dagpm线位置的变化及其是否存在高压坝密切相关。台风影响过程中,当95°~113°E、25°~35°N区域500 hPa有高空槽活动,强降水区范围较大并向北发展,降水强度也较强。台风环流影响广西过程中,其东侧500~850 hPa南风分量中心值越大,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概率越大,范围越大,强降水范围也越大,而当500~850 hPa南风分量向北推进到广西中北部,强降水区也向北扩展;台风影响广西时,强降水区所处位置与高层200 hPa散度场及低层850 hPa涡度场对应较好。强降水过程中广西及华南地区上空的空气非常潮湿,而相对较弱降水过程中广西及华南地区上空的空气比较干燥。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空、卫星云图、欧洲中心物理量场、自动站资料以及南宁、梧州两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8月23日影响广西南部的一次较大范围的台前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热带风暴"蒲公英"外围螺旋云带以及副高南缘偏东气流共同作用所致;红外云图表明此次飑线过程的云系特征在17:00~18:00最为明显,且在飑线最为活跃的时段地面风场出现类似暖式切变线的风场结构。雷达拼图及两部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均表明,影响回波在17:00前后呈显著的线状排列结构,且还可细分为两段结构差别明显的回波带;梧州、南宁雷达分别观测到影响回波在发展、成熟阶段均出现表征风速辐合的与雷达扫描圆周相平行的零径向速度线;谱宽值分布表明大气的强对流运动主要发生在影响回波的前端、风速辐合处以及阵风锋当中。  相似文献   
7.
1006号台风“狮子山”引发江淮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2日08时至3日08时,安徽江淮地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天气图及安徽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狮子山"移进福建后,由于大陆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对峙,致使其西移减缓且长时间停留。在台风低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低槽的共同作用下,低空、超低空两支东南风急流的生成与维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暴雨区位于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北侧和高空急流及700 hPa切变线的南侧,并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对应。暴雨出现前期,对流参数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云图中,台风的螺旋云带十分明显,其北侧有3次MCS的生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地调查极端降雨事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探寻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人类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受2019年8月9号台风"利奇马"暴雨影响较大的山东省临朐县为调查区域,采用资料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曾家沟、耿家沟典型小流域的坡面侵蚀、道路侵蚀及弥河上游各级河道的冲淤情况。[结果]"利奇马"台风过境期间,暴雨中心的雨量站降雨量达到50 a一遇标准;林草地、撂荒地基本无细沟侵蚀发生,坡耕地细沟侵蚀模数为4 560~19 500 t/km~2,梯田田面上细沟集中于承接上方汇水的位置;受植被保护或石坎梯田的田坎完好,而其他类型田坎滑塌严重。调查样地滑塌侵蚀模数301~36 321 t/km~2,田坎滑塌最为严重;河岸尤其是弯顶处冲刷严重,河道回流区、两河交汇处、拦河坝以及桥梁上游等淤积量较大。[结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减少暴雨造成的土壤侵蚀量。建议针对不同部位和利用类型的土地设计修建适宜的蓄排水和保土措施,并加强对农民的水土保持型农艺培训,提升极端暴雨下的水土流失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及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4年9月16日8:00~19日8:00受15号台风"海鸥"影响发生在贵州省西部和南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受500 h Pa长波冷槽和强盛的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影响,阻挡台风北上,台风路径偏西,长波冷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侵入台风低压,加大辐合上升运动。冷空气的侵入使整层结构变为"上暖下冷"的结构,贵州省高、低空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这次降雨过程的形成。西南地区特殊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对暴雨的强度以及落区等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验FVCOM海洋模式模拟台风浪的效果,分别以CCMP风场和WRF模式模拟风场构建驱动台风浪的海面风场模型,基于FVCOM海洋模式,以2010年的"凡比亚"台风为例进行台风浪数值模拟,并用站点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结果检验。结果表明,FVCOM海洋模式模拟的水位、有效波高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整体误差较小,模拟效果较好;受到风场与地形的影响,最大增水与减水的区域分别位于台风中心的左侧沿岸和右侧沿岸;风场与表面流场的模拟结果也符合台风过程中的风生流分布特征,即风场与表面流场方向、大小存在一致性。此外,对比分析2种不同海面风场模型下的台风浪模拟结果发现,二者均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台风过程,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增加WRF模式模拟风场作为强迫驱动风场模拟的有效波高更接近观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