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6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壳长(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和泥沙质(粒径120μm)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集中和分散)对毛蚶潜沙时间和潜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毛蚶潜沙过程分为准备、潜沙及结束3个阶段。在两种底质条件下,集中播撒方式的毛蚶潜沙时间均短于分散播撒方式,但同种底质不同播撒方式下的毛蚶潜沙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集中播撒还是分散播撒,沙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时间均短于泥沙质的潜沙时间,并且在分散播撒方式下,两种底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底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率均表现为集中播撒高于分散播撒。研究表明,与泥沙质底质相比,毛蚶在沙质条件下更易于快速潜底;与分散播散方式相比,集中播撒更利于毛蚶快速潜底。  相似文献   
2.
毛蚶保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英  齐凤生  王岳鸿  张辉  李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49-14450,14454
[目的]探讨毛蚶的无水保活技术。[方法]以毛蚶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温度组(-1.3~25℃)的贮藏条件,并使用海水浸透的纱布控制100%的湿度对各温度组进行湿度控制,同时进行充氧包装,研究温度、湿度和氧气对毛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毛蚶的结冰点为-1.6℃左右,生态冰温区域在-1.6~0℃。随着温度的升高,毛蚶成活率逐渐降低。成活率最高的为冰温保藏(-1.3~0℃),在第6天时存活率仍为100%。控制湿度组成活率总体优于不控制湿度组,充氧包装可以提高毛蚶的成活率。[结论]温度是毛蚶保活的基本条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和毛蚶成活率呈负相关性;控制湿度和氧气供应对毛蚶的保活效果具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魁蚶血细胞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借助显微观察和鳗弧菌免疫刺激等手段,首次对魁蚶血细胞进行分类及免疫功能分析.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发育过程大致经历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4个阶段.白细胞分为: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巨核细胞.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和血栓细胞均参与血液的凝固;红细胞、白细胞均有吞噬病原菌能力,红细胞具有被动吞噬作用和免疫吸附作用,白细胞具有主动吞噬作用,嗜酸性和嗜中性细胞是吞噬病原菌的主体,嗜碱性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作用,魁蚶感染病原菌后白细胞增多并表现炎症.研究表明,魁蚶血细胞在应对外界的免疫刺激时,能作出系统免疫应答,且血细胞免疫分工明确,以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毛蚶繁殖季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1982年、1983年、1984年辽东湾自然海区毛蚶浮游幼虫调查、生殖腺组织切片比较、生殖腺指数测定以及1983年毛蚶室内产卵试验,初步认为:辽东湾毛蚶繁殖季节是7月10日~8月末,水温22~27℃。产卵盛期在7月15~30日,水温24~26℃。不同年份因水温不同产卵期可相差约5d。毛蚶产卵主要集中在两次产卵高峰期内,每个高峰可持续2~3d,两次高峰期间隔15~20d。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0年10月~1991年9月在山东烟台近海采集的魁蚶样品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魁蚶的食物组成比较简单,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兼食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有硅藻门的圃筛藻、舟形藻、菱形藻、曲舟藻、沟直链藻和粗纹藻以及浮游动物中的挠足类。除冬季外,魁蚶在其他季节均摄食。摄食的种类主要取决于自然海域中硅藻类等优势饵料生物种类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
魁蚶苗种的潜沙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魁蚶苗种的壳长将其分为6组:0.50cm组、1.00cm组、1.50cm组、2.00cm组、2.50cm组、3.00cm组,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规格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苗种的潜沙行为及潜沙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魁蚶潜沙行为分为准备期、潜沙期及结束期,其中潜沙期主要包括伸出斧足、竖壳、潜沙3个主要动作;不同规格的魁蚶苗种,其潜沙能力差异明显。壳长为0.50cm的组,潜沙准备时间(8.5min)、潜沙时间最长(24min),潜沙率最低(10%);壳长为1.50—3.00cm时,魁蚶的潜沙准备时间和潜沙时间明显缩短,潜沙率提升至90%以上;壳长为1.50cm组的魁蚶完成潜沙的时间最短,在10min之内能够完成潜沙过程。  相似文献   
8.
将壳长(1.00±0.09)cm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1.50±0.08)cm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1.00±0.09)cm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置于粒径251~500μm的沙质中,水温控制在5℃、9℃、13℃、17℃、21℃和25℃,比较不同水温下这三种贝类的潜沙时间和12h的潜沙率。结果表明:随水温的升高,三种贝类潜入沙中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潜沙率升高。毛蚶、文蛤、青蛤分别在水温25℃、21℃和17℃时潜沙所需时间最短。不同水温下,毛蚶12h的潜沙率非常接近,为86.7%~100%。文蛤在21℃下12h的潜沙率最高(69.3%),25℃次之(61.7%),5℃最低(31.3%),5℃与17℃、21℃、25℃相比,潜沙率差异显著(P0.05)。21℃时青蛤的潜沙率最高(83.3%),17℃次之(72.4%),均显著高于5℃和9℃下(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浓度梯度污染暴露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和Cd2+、Cu2+对毛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的Cd2+处理毛蚶16d,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Cu2+处理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到显著的抑制;石油烃处理组,明显地诱导毛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重金属Cd2+的变化不敏感;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到重金属Cu2+抑制,但其最大抑制率低于50%;石油烃诱导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最大诱导率高于50%,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与石油烃的质量浓度显著相关。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来评价水生态系统中石油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投喂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藻类对毛蚶浮游幼虫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的单细胞藻类中湛江球等鞭金藻的效果最好,微绿球藻次之,而小球藻最差。在不同饵料浓度下,表明在初期投喂5×107L-1(cells/L)比较适宜,而后期以10×107L-1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