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突江鲽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技术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野生亲本繁殖子一代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分析了44个样本的9种同工酶在肌肉中的表达情况.9种同工酶共记录了20个基因座位,其中Amy-3、Gdh、Ldh、Me和Sdh-1共5个座位呈多态,多态座位百分数是25%.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有效数值A,为1.204 6,预期杂合度H_e 为0.107 8,实际杂合度H_o为0.182 9.同时还分析了星突江鲽各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这些数据说明,星突江鲽野生亲本繁殖子一代的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有利于对其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对其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实验通过改变酶反应中的pH值,分析了星突江鲽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胃、肠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3.8、8.2和7.8,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胃>肝胰腺>肠。胃、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6.6、7.4和7.0,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淀粉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肠>肝胰腺>胃。胃、肠和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7.4、7.8和7.8。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肝胰腺>肠>胃。  相似文献   
3.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4.
星突江鲽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人工干法授精、微量充气孵化条件下星突江鲽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星突江鲽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膜薄、光滑且透明,具弹性。吸水前卵径为0.66~0.70mm,吸水后为0.91~1.06mm。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星突江鲽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关闭、眼泡和肌节形成、尾芽形成、晶体出现、听囊出现、出膜前期和出膜期11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11±0.5℃水温下,受精卵经过101h仔鱼脱膜孵出。初孵仔鱼全长2.3~2.5mm,卵黄囊长径1.075~1.25mm,短径0.60~0.675mm。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Cytb)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I)为研究对象,探究比较了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rus)以及杂交F1代(星斑川鲽♀×石鲽♂)的种质遗传特性.结果显示,杂交子代与亲本的碱基(A+T)含量均高于(C+G)含量,且杂交F1代与母本星斑川鲽的(C+G)相同.基于mtDNA Cytb和COI序列结果显示,石鲽与星斑川鲽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和0.045;杂交F1代与石鲽遗传距离分别为0.076和0.045.基于mtDNA Cytb序列显示,杂交F1代与星斑川鲽遗传距离很小,仅0.009,而两者在COI基因序列上完全一致.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的NJ分子系统树均显示,星斑川鲽和杂交F1代聚为一支,石鲽单独聚为一支.以上结果均可得出,杂交后代在线粒体DNA上呈现明显的母系遗传.杂交后代中出现左右眼的分化,且在COI的NJ系统树中,杂交F1代与母本星斑川鲽形成的一大支又分为两支:母本星斑川鲽与杂交F1代中外观显示左眼的聚为一支,杂交F1代中外观显示右眼的单独聚为一小支.表明线粒体基因COI与杂交F1代左右眼的分化有一定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星斑川鲽♀x石鲽♂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七水硫酸锌为锌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锌0,50,100,150,200,400mg/kg,制成6种含有不同锌水平的精制饲料(19.95,71.06,118.50,174.00,226.10和411.20mg/kg),投喂初始体重为(62.89±0.51)g的星斑川鲽幼鱼66d,研究饲料锌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成分、组织锌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增加,星斑川鲽的增重率(WGR)显著升高(P<0.05),在174.00mg/kg锌饲料组达最大值,而锌水平高于174.00mg/kg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变化不显著(P>0.05),SGR和WGR的变化趋势相同,且SGR的最大值及饲料系数(FCR)的最小值均出现在174.00mg/kg锌饲料组;全鱼营养成分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锌添加量为0mg/kg饲料组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411.20mg/kg锌饲料组的全鱼、脊椎骨和肌肉中锌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当饲料锌水平为118.50~411.20mg/kg时,全鱼、脊椎骨和血清中锌积累量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7.
星斑川鲽MHCⅡ恒定链Ii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星斑川鲽MHCⅡ类分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实验通过SMART-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星斑川鲽MHCⅡ恒定链(MHCⅡIi)的全长cDNA序列,其长度为1766 bp,包含135 bp的5′非编码区、837 bp的开放阅读框和794 bp的3′非编码区。该基因共编码27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0.848 ku,等电点为6.89。与已知物种MHCⅡIi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与狼鲈、紫红笛鲷和鳜关系较近,同源性均为79%。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了MHCⅡIi在星斑川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爱德华氏菌感染前后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脾脏、头肾、肝脏、后肠、性腺、心脏、血液、鳃和肌肉组织中,MHCⅡIi mRNA均有表达,但在表达量上有明显差异,脾脏和头肾组织相对表达水平较高,鳃、血液、肌肉、心脏和性腺中的表达水平较低。病原感染后,免疫相关组织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肝脏和后肠的表达水平也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可为星斑川鲽MHCⅡ类分子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海水养殖鱼类的抗病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投喂频率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和体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自交F1代与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杂交F1代各组织免疫相关酶的活性。[方法]比较星斑川鲽F1与杂交F1代肌肉、肝脏、脾脏和肠中3种重要的非特异免疫相关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差异。[结果]杂交后代肌肉、脾脏、肠中ACP,AKP的活力都高于自交后代,肝脏中ACP,AKP的活性与自交后代无显著差异,SOD活性除肌肉组织中稍增加外,其他组织显著下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星斑川鲽的杂交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血浆和血清样品,检测并比较其7项生化指标的异同。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脂(TG)及总蛋白(T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二者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项生化指标检测血清与血浆间存在高度相关性(0.9380.05),表明星斑川鲽部分血液指标受个体大小的影响,因此在对星斑川鲽的血液学诊断及营养水平对其血液学指标影响的考察中,应充分考虑鱼体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