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16S r DNA-PCR菌群分离鉴定的方法,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的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鉴定,用产酶菌筛选培养法对产消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测试了各菌株消化酶的活力。研究发现,云纹石斑鱼幼鱼消化道内可培养的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中产消化酶的菌株占可培养菌的55.6%。在产酶菌中,同一株菌产3种酶的有5株;产2种酶的有9株;中肠和后肠的菌株数最为丰富,胃次之,幽门盲囊和前肠菌群种类较少;产脂肪酶的菌株都集中在中肠。产消化酶的菌株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且产酶量丰富,产蛋白酶活力最高达(87.732±1.134)U/m L;淀粉酶活力为(77.176±0.599)~(73.458±0.574)U/m L;产纤维素酶的菌仅一株,且酶活力较低。分析得知,消化道的菌群结构直接影响了外源性消化酶的种类与活性。本研究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产酶有益菌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3.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生长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期5个月的养殖监测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的生长特点。采用线性拟合、指数拟合、乘幂拟合的方法,分析了鞍带石斑鱼全长、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及全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全长生长与养殖时间以线性回归为佳(y=2.791x-15.716,R2=0.951 2);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指数回归最佳(y=2.432 3e0.32x,R2=0.996 5);全长与体重以乘幂回归为最佳(y=0.007 3x3.262 8,R2=0.945 3)。对鞍带石斑鱼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分析,表明鞍带石斑鱼属正异速生长型(b=3.262 8),说明本研究条件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的养殖。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的营养组成,参照国家标准,测定了体质量(182.84±29.35) g杂交石斑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4.07±0.71)%、(21.52±0.78)%、(4.03±0.15)%和(1.29±0.07)%。肌肉鲜样中测定了17种氨基酸,总量为(19.88±0.1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64±0.13)%和(7.6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19,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肌肉鲜样中含有17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27.63±1.15)%、(22.75±1.22)%和(32.59±1.9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19.27±1.27)%。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新品种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杂种优势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使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两种杂交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共5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在5种石斑鱼中,棕点石斑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6.849 3),最小的是鞍带石斑鱼(2.608 6)。6对微卫星引物在这5个群体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66 7、0.751 3、0.441 9、0.664 0、0.542 6。在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中,虎龙斑和青龙斑的最高均为0.940 0,鞍带石斑鱼的最低为0.508 3。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率结果显示,青龙斑和虎龙斑均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杂交子一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群体双方,可推断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增强,这是杂种优势得以形成的重要遗传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 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 肛前长为等速生长, 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 ~22日龄时出现拐点, 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 除臀鳍外, 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 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 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蛋白和脂肪水平双因素实验,通过检测云纹石斑鱼血清、肝脏和肌肉中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为饲料蛋白和脂肪的适宜配比提供依据。以鱼粉和豆粕作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混合油作脂肪源,3个蛋白水平分别为:35%、40%、45%,每个蛋白水平分别设3个脂肪水平:9%、12%、15%,每组3个重复。LZM活力和IgM含量在蛋白水平40%~45%时较高,也呈现随脂肪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且蛋白水平比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LZM和IgM有更显著的影响。肝脏SOD活力在40%蛋白水平时较高,在低蛋白水平(35%)时SOD活力随脂肪水平上升而增强,而高蛋白水平(45%)时则相反。蛋白、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CAT活力均有显著影响,蛋白水平较高CAT活力较强。肌肉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与肝脏大致相反。MDA含量随蛋白水平增加而减小,蛋白水平对肝脏和肌肉MDA都有显著作用,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肝脏MDA显著下降。实验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40%左右)是必要的,当蛋白需求满足时,适当增加脂肪水平有利于鱼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根据己公布的神经坏死病毒全基因序列,应用引物设计软件依据Gene Bank所收录的各种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2基因组全序列选择保守区域,根据Taqman探针引物设计原则,设计Taq Man探针及其引物。采用Taq Man探针技术,并且将假病毒技术构建的含有神经坏死病毒RNA2基因组的MS2噬菌体假病毒作为阳性质控品,建立Taq Man探针检测点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拟合标准曲线,能够在病毒检测中进行绝对定量,能检测到10个病毒拷贝模板数,在临床检测中得到很好运用。本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有助于日常检验工作,为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筛选和监测提供基础,有助于控制神经坏死病的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10.
探究珍珠龙胆石斑鱼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 lanceolatus ♂) 最佳暂养温度,可为该鱼的保活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0.5~1.0 ℃·h−1的速率将石斑鱼的暂养水温降至24、20、18和16 ℃,观察降温过程中石斑鱼的生理反应,测定暂养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鱼体保活时间、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等指标。结果显示,在24~16 ℃时石斑鱼的存活时间随暂养温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水温维持在16 ℃时,水体中总氨氮 (TAN) 质量浓度增速较缓,鱼体存活时间最长 (109 h)。不同水温下暂养48 h后,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暂养前相比,16 ℃组石斑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中补体蛋白3 (C3)、球蛋白 (GLB) 和总蛋白 (TP) 质量浓度显著上升,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变化;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 活性显著降低,但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组,丙二醛 (MDA) 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16 ℃暂养不仅能保持较好的水质,同时也能降低鱼体代谢水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从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的损伤,适合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暂养和运输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