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采用6个不同Mn2+浓度(0、10、100、1000、10000、30000nmol/L)的培养处理,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培养基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Mn2+浓度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低Mn2+浓度(0~1000nmol/L)促进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而高浓度Mn2+(30000nmol/L以上)抑制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导致生物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四尾栅藻细胞吸收的Ca2+、Mg2+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Mn2+并未表现出与Ca2+、Mg2+之间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盐碱池塘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叶轮+底增的复合增氧方式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下盐碱池塘水体pH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复合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的影响。试验包括室内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为通气量和叶绿素a浓度交互作用下对室内普通水体pH的影响,野外试验为复合增氧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水体pH值(P<0.05),且降低值(ΔpH)随通气量增大而增大。野外试验结果显示,开机时,不同天气条件下复合增氧池塘pH均显著低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复合增氧池塘DO和CO2浓度均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不开机时阴天和雨天条件下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整个养殖期复合增氧池塘DO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而pH值下降及CO2浓度上升较明显,且均在第45天后低于和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复合增氧与单一叶轮增氧方式下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13和0.738。以上结果表明,复合增氧方式能够增加水-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盐碱池塘水体DO和CO2浓度,降低池塘水体pH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6、8月)渤海网采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调查数据,对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变化趋势:叶绿素a浓度近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较20世纪80、90年代明显升高,且低值区(1.0μg/L)较20年前明显缩小;就优势类群而言,6月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优势较往年有所减弱,以往在渤海具有突出优势地位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2015年夏季6、8月均未检测到,甲藻(6月: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8月: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继续占优,而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的优势地位较以往明显上升。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往年相比处于适中的水平。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渤海营养盐结构改变引起的,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会对渤海食物链结构以及对具有浮游植物食性的经济鱼虾[如斑(Konosirus punctatus)、鱼(Liza haematocheila)、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渤海渔业资源产量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贾雯  黄翔鹄 《水产学报》2013,37(3):465-472
颤藻(Oscillatoria sp.)为对虾养殖池塘中的一种常见的有害蓝藻。本实验以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的除菌体滤液和颤藻为基础,研究各自在不同阶段的溶藻效果,通过测定藻体干重、叶绿素a含量以及藻蓝蛋白含量,探究溶藻效果的最佳作用阶段及其作用机理,为改善对虾养殖水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稳定期和衰亡期的除菌体滤液对颤藻的溶藻效果均影响极显著(P<0.01):7天后颤藻干重分别减少了51.77%、47.04%,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了67.60%、59.13%,藻蓝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33.51%、30.97%;溶藻细菌除菌体滤液对延滞期的颤藻溶藻效果影响极显著(P<0.01):7天后颤藻干重减少了63.90%,叶绿素a含量下降了69.72%,藻蓝蛋白含量升高了54.17%。因此,本研究显示侧孢短芽孢杆菌培养至稳定期的除菌体滤液对延滞期颤藻的溶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银湖夏季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相关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2009年5~7月对银湖水质的连续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叶绿素a含量的时间变化特征,探讨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对银湖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叶绿素a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5月叶绿素a的含量明显大于7月,Ⅲ区靠近垂钓区叶绿素a含量最高;基于叶绿素a、透明度和总磷等参数,依据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公式,计算得出银湖水质在夏季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a与高锰酸盐指数、总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透明度显著负相关,与水温、溶解氧、pH值、总有机碳量呈正相关,而与总磷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蒋云芳  田玉华  尹斌 《土壤》2010,42(3):398-403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放养绿萍后对稻田水绵生长及田面水中N和P浓度变化的影响。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全N与NH4+-N浓度均低于无绿萍的处理。在分蘖期绿萍可调节土水中P的吸收与释放,减少了P肥损失的风险。此外,研究还发现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叶绿素浓度变化较小,在20 ~ 45 mg/m3 之间,而不施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叶绿素浓度逐渐增加,3 ~ 5天后浓度就远远大于绿萍处理,达到了85 mg/m3,说明绿萍生长可有效抑制藻类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将当归、人参、桔梗3种中草药浸提液添加到绿色巴夫藻的培养液中,研究其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及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归浸提液体积分数为1 00%~2 00%,桔梗浸提液体积分数为0 60%时,能提高绿色巴夫藻的生长及叶绿素a含量。各体积分数的人参浸提液对生长没有明显作用,但使叶绿素a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而,在绿色巴夫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当归、桔梗浸提液。  相似文献   
8.
以2012年水口库区全年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应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春、夏、秋、冬四季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在春、夏、秋、冬四季对叶绿素a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耗氧量和悬浮物对春季叶绿素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耗氧量对夏季叶绿素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耗氧量对秋季叶绿素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耗氧量和悬浮物对冬季叶绿素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太湖2001-2006年常规水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太湖水体叶绿素a 含量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模型对太湖湖心区水体叶绿素a含量进行估算,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将所建模型运用于太湖梅梁湾、贡湖湾、竺山湾以及东太湖4个湖区叶绿素a含量的估算,以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的湖心区叶绿素a含量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良好,对已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表明,气温和溶解氧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密切相关;该模型对太湖其它4个湖区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估算结果与实测值拟合度良好, 表明其适用性也较好,因此,可以运用于对太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估算及预测。  相似文献   
10.
以太湖为试验区,基于MERIS遥感图像数据以及同步实测的太湖水质参数数据,应用归一化叶绿素指数算法(NDCI),对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进行反演,得到了太湖区域的水体叶绿素a反演结果,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归一化叶绿素指数反演算法能够精确地反演太湖区域的叶绿素a浓度值,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81 2,反演精度优于传统经验统计模型,可为今后更精确地反演内陆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