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等4部分组成,除口咽腔外,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口咽腔宽大,上颌、犁骨及腭骨等处布有细齿,黏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间有较多的黏液细胞和少量的杯状细胞及味蕾;食管粗而短,黏膜向管腔突出形成多个纵行皱襞,上皮由复层扁平上皮逐渐向单层柱状过渡,上皮细胞间可见到数量较多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食管腺不发达;胃体积较大,呈“U”形,包括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胃体部小凹及胃底腺结构明显,肌层发达;胃与肠相接处有63-65个幽门盲囊,肠道粗短而略微盘曲,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未见明显的肠腺。以上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消化道组织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肝小叶界限不清;双列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走行,肝细胞个体大、呈多边形,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2个。胰脏大部分环绕前肠边缘、呈细长条索状,另可见分散于幽门盲囊及胃周围的弥散部分;其外分泌部为管泡状腺,腺细胞呈锥体形,胰岛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2.
1在水温6℃、14℃、22℃下和180×60×50cm控温水族箱中,饲养初始鱼体质量11.3±0.94g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幼鱼21d,测定了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肝脏和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水温14℃下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为水温6℃时,22℃时消化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前2个处理组(P〈0.05)。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胃和肝中(P〈0.05),其次为幽门盲囊。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在14℃时最高,其中肠和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组。各水温条件下,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最高,其次为肠。6℃时,幽门盲囊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胃和肝脏中(P〈0.05);14℃和22℃时,幽门盲囊和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胃和肝脏中(P〈0.05),胃和肝脏中差异不显著(P〉0.05)。14℃时各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最高,6℃时肝脏和肠中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14℃时,其它组织中各处理组间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细鳞鱼属的研究和河北北部的细鳞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图门江、秦岭、河北北部的细鳞鱼,它们的主要性状如:侧线鳞数、鳃耙数、幽门盲囊数、鳍条数及斑点的大小等,差异不明显,均为Brachymystax lenok(Pallas)种。Nichol和Pope曾报导和记录过河北北部及热河地区可能有细鳞鱼的分布。1975年笔者从汤河上游采到了标本,并对塞罕坝的细鳞鱼进行了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4.
细鳞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乌苏里江、牡丹江中采捕野生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亲鱼,暂养后催产获得的鱼苗饲养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观察和测定了水温2~18℃下人工养殖的细鳞鱼的生长和发育,自2003~2010年连续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结果表明,在流水池塘养殖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可使细鳞鱼正常生长和性腺发育成熟,人工催产方式可以批量获得鱼苗,且生长速度、产卵量、发眼率与野生细鳞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6±0.5)℃下,采用静水实验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对体质量(35.8±9.6)g的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幼鱼鳃和肝脏的急性毒性,铜离子浓度为24h半致死浓度(LC_(50))的1/4倍、1/2倍,及1倍。结果表明:铜胁迫初期细鳞鲑幼鱼的鳃充血而颜色而变暗,后期鳃血管和细胞病变,颜色变浅。鳃丝先弯曲,然后溃烂,最后脱落;肝脏出血、肿大,切片显示肝脏细胞空泡化,后期可以看到坏死的细胞核。铜离子对细鳞鲑幼鱼的鳃和肝脏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是铜急性中毒致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滦河水系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92.核型:14M+14SM+64(ST,T),NF=120.并在一个中期分裂相中观察到一条最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具有随体.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P0.05)。小、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而大规格细鳞鲑特定生长率在14℃时有最大值(P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C_(max))的影响可以用下式模拟:lnC_(max)=–6.8282+1.1603ln W+0.3729T–0.0095T~2–0.0157Tln W;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 SGRw=–1.9390–0.2184ln W+0.4376T–0.0147T~2,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能值E_t(k 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 Et=1.0012+1.2070ln W–0.0002T~2–0.0021Tln W。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和鱼体能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相似文献   
8.
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捕的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细鳞鱼可量比例性状为:全长/体长1.13±0.02,体长/体高4.86±0.30,体长/头长4.41±0.19,体长/尾柄长6.94±0.72,体长/尾柄高12.53±0.59,尾柄长/尾柄高1.82±0.17,头长/吻长3.36±0.31,头长/眼径5.41±0.52,头长/眼间距2.89±0.26;可数性状为:背鳍鳍式:II,11~13,胸鳍鳍式:I,15~19,腹鳍鳍式:I,9~12,臀鳍鳍式:II,10~14,侧线鳞:108~163,侧线上鳞:24~37,侧线下鳞:23~36,第一鳃弓鳃耙数:15~29,脊椎骨:57~61,肋骨:28~31,幽门垂:70~121。绝对繁殖力2823.25±1237.01,相对繁殖力3.20±1.79。  相似文献   
9.
细鳞鲑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0.0~16.2℃时,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原基发生及其淋巴化的先后顺序均为胸腺、头肾和脾。仔鱼出膜前5 d胸腺原基形成,出膜前1 d胸腺即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仔鱼19日龄后,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渗入胸腺实质而形成小梁,仔鱼35日龄左右,胸腺己经分化出模糊的内区和外区;仔鱼出膜前2 d,出现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仔鱼3日龄后,头肾由肾小管构成,10日龄后,组织开始淋巴化,仔鱼35~45日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退化,头肾内出现血窦,并进一步淋巴化,50日龄后,肾小管退化完毕,头肾主要由淋巴组织和大量血窦构成;5日龄细鳞鲑仔鱼,脾原基出现,16日龄后,脾开始淋巴化,35~50日龄,脾内建立起发达的微血管系统以及血窦结构。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分化较早,其发育速度较其他淡水硬骨鱼类相对滞后,但组织淋巴化速度较快。本研究旨在揭示细鳞鲑早期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为实现细鳞鲑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细鳞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探究其种质资源情况。基于细鳞鱼线粒体DNA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对宽甸(KD)和丹东江域(DD)2个野生细鳞鱼群体和 1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Cytb基因1 141 bp,A+T含量 53.55%,G+C含量46.45%,D-loop区序列988 bp,A+T含量62.75%,G+C含量37.25%;基于Cytb和D-loop序列在90个样本中分别检测到42和 56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21和26种单倍型,其中KD、DD和YZ群体 Cytb基因的单倍型数分别为14、10和 7,KD、DD和YZ群体D-loop区单倍型数分别为16、15和10;遗传多样性分析 Cytb基因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6)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 66),而D-loop区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981)和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19 82),基于 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KD和DD群体分别具有4个和2个相同单倍型,说明2个细鳞鱼野生群体间的分化程度较小,而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分化为中度;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异(Cytb:73.38%;D-loop:85.91%)占比明显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Cytb:26.62%;D-loop:14.09%),表明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细鳞鱼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不大;群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KD、DD和YZ群体间互有交叉,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3个群体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结果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一致。Tajima’s D和Fu and Li’s中性检验显著偏离中性,推测细鳞鱼KD和DD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随后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