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6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112篇
水产渔业   200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长江口其独特的生境构成了水生生物的重要洄游通道、索饵场和产卵场。由于近几十年来长江口生态环境全面衰退,渔业资源量锐减。为重新恢复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十余年连续开展长江口水生生态修复工程,目前的研究对生态修复有提高和长期综合研究的需求。本文以与长江口同样经历渔业资源衰退问题的切萨比克湾河口(美国最大的河口海湾)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对其项目概况、实施的有效生态修复措施和方法技术进行了综述。以切萨比克湾河口区渔业资源的生态修复为具有典型参考意义的蓝本案例,通过了解其在修复河口理化环境、恢复关键物种资源量、保护与修复重要栖息地、合理利用土地、建立流域尺度综治体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以期在基于生态退化机制的修复、基于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修复、基于生态流域尺度上的综合修复上获得经验,为长江口渔业生态修复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长期保护提供相关资料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水产学报》2008,(1):124-12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庄平研究员等13位专家撰写的《长江口鱼类》专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6年10月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科学系统地论述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刘至治 《水产学报》2006,30(3):347-352
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江苏靖江市的长江沿岸用定置张网采集刀鲚261尾。清洗后的矢耳石在60℃烤箱中烘烤24h,干燥冷却后用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到0.01mg。成对t检验显示,左右矢耳石间的重量无显著差异(P〉0.05),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幂函数和多项式等确定各类参数间的最佳拟合公式。结果表明,长江口刀鲚的耳石重量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重叠相对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即生长慢的比年龄小即生长快的耳石重量大,不同龄组间耳石重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按年龄组以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所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耳石重量的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但年龄不同的个体,其结果与依据耳石年轮观测的基本一致,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5)。用该相关性估算年龄,与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并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矢耳石重量可以作为直接确定长江口刀鲚年龄或作为验证依据钙化组织判断年龄准确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9年,依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长江常熟溆浦江段的渔业资源监测网(定置张网),对降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每年主要于5-7月在常熟溆浦江段出现,出现时间平均86.6 d(n=8),所采获样本(n=8)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年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2~40.1cm、23.2~33.5em和70.7~314.8g.各年采获样本数量差异较大,从2002至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递减趋势,各年采获样本数量最多的旬也不一致,变化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从幼鲟生长来看,不同年份相同时期采获样本的规格差异较大,同一年份同一时间采获样本的规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三峡工程截流以前进行比较,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出现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出现较高数量比例的时间由以前的6月变为5月中下旬和6月,幼鲟规格较截流前也有较大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和三峡工程截流所导致的水文状况的变化.分析认为,水文状况可能是影响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据1988年及1989年于长江口羽状流锋区调查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多年调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丰水期(1988年8月)的平均生物量为438毫克/米↑(3),变异系数为0.78;1989年8月平均生物量为350毫克/米↑(3)。生物量分布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部水域递增的趋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外水域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1988年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和1989年丰水期(8月)长江口外水域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研究的实初步结果。由于研究海区存在着多种水第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的混合导致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现象相当复杂。丰水期水体的垂直结构状况是决定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花鲈的生长和食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花鲈为沿海及河口的经济鱼类,亦可溯河生活于淡水。在长江口水域,花鲈属中型鱼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605L^2.6346(r=0.9878),生长方程为:Lt=100.9957[1-e^0.1768(t+0.7633)],Wt=11542.26[1-e^-1768(t+0.7633)]^2.6346,体重生长拐点tr=4.7龄,拐点处体重为3281.4克。早期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的水系和锋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每年约有9400亿米^3流量通过河口入海,在口外形成特有的长江冲淡水,促使长江口内至口外水体的理化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由此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生物、化学、沉积及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盐度和含沙量两个指标把长江口的水体宏观地划分为长江径流水、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和外海水,其中长江冲淡水又可分为羽状流水和口外混合水两上次一级水体。通过水系划分,说明长江口河口锋、羽状锋的形成与水系的密切联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刀鲚汛期特征及其资源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刀鲚是长江水域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根据2008-2011年捕捞汛期长江口刀鲚的观测数据,对刀鲚汛期特征及汛期体长、体重以及渔获量的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各年调查汛期内长江口刀鲚的体长分布均呈显著差异,2008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6~38 cm,2009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2~32 cm,2010、2011年的优势体长组为24~34 cm,2008年优势叉长组较其他年份大,2011年的体长均值小于其他年份;调查的汛期样本中,150 g以上的大规格刀鲚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50 g以下的小规格刀鲚比例逐年增加,刀鲚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汛期内长江口刀鲚单船每网的渔获量(CPUE)不断减少,2011年最低,相较2010年,其单船每网渔获量下降了95.5%;2008-2011年各年刀鲚的汛期特征基本表现一致,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入刀鲚的旺汛期,捕捞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保护长江口刀鲚资源的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历史上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资源极其丰富,长江中下游最高年产量为1973年的3945t,其中仅长江口就达390t,此后年产量不断下降,1982年虽稍有回升,但仍不及1973年的二分之一;特别是1989年以后,刀鲚幼体受到鳗苗网、深水定置张网等有害渔具的过度捕捞,资源每况愈下,目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了保护长江刀鲚资源,我们对上海市崇明县1975年以来长江口刀鲚产量变化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