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8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篇 |
农学 | 46篇 |
基础科学 | 28篇 |
96篇 | |
综合类 | 890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910篇 |
畜牧兽医 | 168篇 |
园艺 | 16篇 |
植物保护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95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59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试验分别采用了打磨龟背、营养液浸泡和奈乙酸溶液浸泡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奈乙酸溶液可使“冒绒”速度大大加快;奈乙酸对基枝藻孢子囊形成和孢子释放能起到促进作用,其适宜浓度为0.1~5ppm。 相似文献
2.
3.
4.
常温养殖法即完全依赖自然界的温度条件养殖蜈蚣。随着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蜈蚣也相应地经历复苏期、生长繁殖期、催肥期和冬眠期。 相似文献
5.
6.
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各浓度铜处理下狐尾藻均能存活,但铜浓度高于50 mg·L-1时,狐尾藻根、茎、叶生物量相比对照(铜 0 mg·L-1)处理降低53.48%、36.99%和32.22%。铜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铜含量分别为11.81~186.34、1.32~7.89、2.11~11.99 mg·kg-1,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叶片和茎部。铜在狐尾藻中的亚细胞分布主要位于根、茎、叶的细胞壁部分(36.49%~49.61%、45.44%~49.92%、41.45%~55.92%),其次是可溶性组分(21.65%~25.99%、23.03%~27.65%、18.01%~34.63%)。狐尾藻中铜的赋存化学形态以盐酸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乙醇提取态为主,所占比例为76.34%~86.67%,均是活性较低的形态。因此,狐尾藻是铜富集较好的植物,其根部的耐性大于茎、叶。铜以吸附态或蛋白质、果胶酸盐等低活性形态赋存于细胞壁或可溶性组分(液泡)中是狐尾藻积累和耐受铜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藻结皮技术为核心,分析人工藻结皮技术现状,明确人工藻结皮技术的作用,提出人工藻结皮技术在沙漠治理中的运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尿素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尿素浓度的叉培养基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进行培养,研究对该藻的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的添加明显提高三角褐指藻的细胞密度,生长随尿素浓度增加(0~8.0 mmol/L)而增加.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随尿素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2.1 mmol/L时EPA的含量最高达到19.1%.综合生物量与EPA和PUFAs产量,叉培养基中以尿素浓度为2.1mmol/L为宜,此时的细胞密度较高,且有利于EPA和PUFAs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