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皮苦瓜味道清淡,更适合生食.又嫩、又脆,同样能够取得清热去火的作用.黑皮苦瓜与普通的苦瓜相比,不仅味道清淡,而且产量也很高,普通的苦瓜每667m2产量在3 000kg左右,黑皮苦瓜每667m2产量可以达到5000kg以上.这个产量相当可观,从市场上的价格,比一般苦瓜价格要高1角多,从采收到结束,平均价格达到8~9角.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认为,蔬菜生吃相比高温烹饪更能保留其营养成分,保健价值也更高。然而,并非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食。豆类蔬菜豆类蔬菜如四季豆、扁豆、豆芽等  相似文献   
3.
紫甘蓝又称红甘蓝、赤甘蓝,俗称紫包菜、紫圆白菜。紫甘蓝起源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至北海沿岸,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而我国最早的记述是《植物名图考》(1827年),当时有称"回子白菜"。估计其传入途径为"丝绸之路",以后再从西北至华北,时间约在19世纪之前。至于紫甘蓝之传入我国的时间更短,估计不到100年。紫甘蓝传入我国后,由于在炒煮时,颜色成为黑紫色,不堪美观。同时虽其营养成分高于普通结球甘蓝,但我国不习惯生食,故发展比较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国际交往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板粟生吃习惯在广东5个市县进行了初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受访人群对湖北板粟品牌还不了解,板粟消费以炒菜、炖汤、干炒为主,绝大多数人没有听说可以生吃,但大多数人愿意进行尝试,尤其是儿童和青年人,分别为99.8%和95.8%,中年人也有超过85%的人愿意尝试。  相似文献   
5.
为了维持生命,人类最早就是食用生食品的,会利用火加热食品以后,才逐渐食用烹调食品,并以烹调食品为主,但依然保留了食用某些生食品的习惯,如生鱼片、生  相似文献   
6.
京秀葡萄是极早熟的生食葡萄新品种.北京植物园以潘诺尼亚为母本,杂种60-33为父本杂交育成.1994年通过品种审定。2001年春,民权县从北京植物园引进栽培.建成6.67公顷的示范园,并大面积推广。经观察.该品种表现出成熟早(沙壤土6月20号着色.7月上旬上市)、果味正、色红艳、售价高(市场价4元,千克以上)等优点,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葡萄品种。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青岛日光温室越冬栽培的7个生食青萝卜品种为材料开展种植比较试验,调查测定各品种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产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当地越冬栽培的品种。结果表明:胶蔬精纯大青萝卜和潍萝卜3号的综合品质均较好,是适合在青岛地区越冬栽培的生食青萝卜品种。  相似文献   
8.
叶用莴苣又称生菜,包括结球莴苣、花叶莴苣、散叶莴苣。以食叶球和叶片为主。味道清香,营养丰富,可以炒食或做汤,最适生食,也可用作菜肴餐盘周围边美饰的原料。色泽青翠鲜艳,口味清新凉脆,可赏心悦目,能大增食欲,是西餐或吃涮羊肉、品火锅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珍贵蔬菜。由于生食,维生素可以全部保留下来,很受欢迎。叶用莴苣栽培容易,生长期短,收获不严格,随时可以采收上市。  相似文献   
9.
蓝莓,系越橘属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植物,在我国原产地习惯上称为越橘.果实可食.蓝莓可在寒冷或温暖的环境存活.有的种高大,有的种矮小.在植物学上将其列为灌木.蓝莓的果实有大有小,酸甜适口,果肉细腻,并有清爽香气,可生食,亦可加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吃蔬菜、水果的健康理念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