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9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林业   700篇
农学   235篇
基础科学   170篇
  722篇
综合类   2006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91篇
畜牧兽医   514篇
园艺   104篇
植物保护   565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选用5个大气环流模式(GCMs)1970−1999年的逐日输出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使用空间插值降尺度到0.5°×0.5°格网。以格网单元为基础,应用系统误差修订(修正值法或比值法)和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或等权重平均法EW),训练与验证GCMs输出值并进行综合修订。在此基础上,分析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海南岛近期(2020−2059年)和远期(2060−2099年)农业水热资源,包括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0℃积温、≥20℃积温、年降水量、1月降水量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CMs输出值的系统误差和BMA权重系数在格网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GCMs输出值低估逐日最高气温约3.55℃,高估逐日最低气温约1.19℃,逐日降水量仅为观测值的54.35%。基于格网的综合修订,可有效降低GCMs输出值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BMA与EW的修订结果相似,均优于单一GCM模式。通过格网BMA综合修订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在验证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约提升0.10、0.07和0.0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约降低2.38℃、1.01℃和1.01mm;较单一GCM相对观测值的偏差平均约减少3.25℃、1.13℃和25.67mm。未来海南岛农业热量资源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从中部向外围逐渐升高,高温主要分布在南部至西部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全岛较为接近,1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20℃积温的增幅分别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和由中部向外围递减。在时间上,RCP8.5情景下所有农业热量资源均为极显著增加且增温最快,RCP4.5情景为先增加后平缓,RCP2.6情景较为平缓,远期无显著增温。未来海南岛降水资源在空间上转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格局,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降水变率增加,西部和中部降水变率减少,在时间上无显著变化趋势。随着未来海南岛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应提前布局,做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全省平均以及各气候带光能、热量、水分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使用云南115站及6个气候带代表站1961—2018年的气候要素计算各地农业气候资源统计量。结果表明,光能资源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出现显著突变,各气候带太阳辐射变化可能会引起云南太阳辐射高低值中心发生变化,2009年以来辐射明显增加可能会导致太阳辐射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热量资源一致显著增加,喜凉及喜温作物的活动积温、积温持续时间及无霜期长度均显著增加,并且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的趋势,对作物生长有利;水分资源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尤其21世纪以来下降趋势明显,亚热带地区暖干化现象突出,干旱风险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3.
流苏香竹(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是云南特有珍稀竹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文章以野外调查获取的流苏香竹分布信息为主,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19个气候因子,预测其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当前流苏香竹的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德宏州、保山市和临沧市等地,除迪庆州、丽江市和昭通市外,云南其他区域均有低适生区零星分布。在未来2050s和2070s的2个时间段,基于2种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流苏香竹的高适生区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尤其是SSP5-8.5路径下,高适生区面积仅为当前的12.51%(2050s)和18.63%(2070s);中、低适生区在SSP1-2.6路径下,显著扩张(2050s)或略微扩张(2070s),在SSP5-8.5路径下,则大幅收缩。流苏香竹野外实际分布区及其潜在分布区均以斑块状为主,可能与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影响流苏香竹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最干季度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流苏香竹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根据其野外分布状况,建议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在其潜在适生区内适当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采取四川省雅安市1971—2017年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利用常规线性趋势法对雅安市气候特点及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雅安市近47年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08℃/10年;降水量大体呈波动性减少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为-36.293 mm/10年;日照时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率为-45.391 h/10年。  相似文献   
5.
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干湿气候的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仓和东北亚生态屏障,旱涝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格局特征,根据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利用气候趋势、Mexican Hat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近60年的气候干湿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12))值在波动中呈微弱的增加态势,气候状况总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湿润化趋势较明显,均通过了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夏季总体呈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年尺度I_(SP12)存在7 a主周期、28 a次周期,春季I_(SP3)(3个月尺度的I_(SP)值)存在24 a主周期,夏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秋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3 a次周期,冬季I_(SP3)存在28 a主周期、2 a次周期。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年和季节气候在其主周期内均将处于湿润期。年气候干湿状况的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4个季节则均具备2种典型模态,年和四季的第一典型模态对应的典型场分布均为正值,具有全局一致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年季节尺度的气候整体干湿变化基本同步。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区是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6.
郭玉琳 《河北农机》2020,(4):124-124
野生植物保存着丰富的遗传资源,是典型的基因库,蕴藏着巨大的生态、经济、文化与科研价值,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地球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给物种的分布范围与种类带来了不可挽救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受到严重破坏。对此,本文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温室效应将导致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为了适应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量大影响,必须增加农业投入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生产水平函数,并运用此函数初步计算及讨论了气候变暖情景下山东,河南及全国的农业种植业投入费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保护国际 因自然而鼓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渴望一个健康且繁荣的世界,全社会都会为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长久利益而永远致力于关心和珍爱自然。——保护国际基金会愿景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6,他引:52  
根据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IMGERS)近20年的观测资料,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的气候指标:生物温度,降水,可能蒸散和可能蒸散率以及任继周等提出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气候指标:>0℃积温,降水,湿润度,研究我国典型草原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近2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所在地区有变暖的,冬季增温尤为明显。根据模型计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羊草样地实测的地上生物量值自1993年以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增温使该地区春季干旱进一步加剧,并使典型草原的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