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1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575篇
林业   851篇
农学   549篇
基础科学   692篇
  816篇
综合类   1301篇
农作物   243篇
水产渔业   124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倒二次曲线关系;玉米的倒伏率、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关键性状,倒伏率与机收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与机收损失率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延迟收获能显著降低籽粒含水量,从而降低籽粒破碎率,但继续延迟收获有增加倒伏的风险。综上,长江中游春玉米成熟后适时延迟7~10 d收获,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量与机收籽粒破碎率,提高玉米籽粒机收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相似文献   
3.
笔者分析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特点与产业优势,认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政策条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全省食用菌规模逐渐扩大,品牌效应凸显。进一步总结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即缺乏行业规范,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行业人才匮乏。继而提出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即加大食用菌产业的开发程度,加强科技支撑及专业人才培养,政府统筹,建立行业标准,重视菌渣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实现本省食用菌产业的后发赶超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大挠度理论分析了初始缺陷对板件超屈曲强度的影响,并为板件后屈曲分析提出了一个样条函数半分析计算法.该法对各种载荷及位移边界条件板件均可进行计算,与有限元法等相比较,具有计算量少,精度高等显著特点.数值计算结果为冷弯型钢结构设计提供了较完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刚落下的丝片上摇取小绞丝,分别在25—180℃和30、60、90min下进行干热处理后,测定其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在90—100℃、30—60分钟时,生丝的强伸力、初始模量以及抱合等机械性能都较好,烘丝温度太高,时间太长都会对生丝机械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用了21种促进种子发芽的方法,结果显示,完整的s.aurantiaca种子对任何处理都无响应,砂纸磨擦 近胚根处切除小部分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至11%。以上处理结合300mg/L GA3溶液的使用可破除种子休眠,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69%以上。结果还表明,S.aurantiaca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25℃ 16h/d光照及30℃的条件可降低种子的发芽率。研究还对S.aurantiaca种子的吸胀能力以及所含抑制物对生菜种子发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S.aurantiaca种子具有种皮限制和种胚休眠的双重休眠机制,GA3和机械处理的相互作用可破除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7.
甲醛捕捉剂在胶合板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普通UF树脂胶中添加甲醛捕捉剂H300或H800后,其固化时间明显延长.采用H300或H800改性的UF醛树脂胶黏剂生产胶合板,在保证胶合强度的前提下,板材的甲醛释放量达到国标E2或E1级要求.  相似文献   
8.
杨木-玻璃纤维复合板的物理力学复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甫成  张双保  赵立  陈勇平  高黎 《木材工业》2002,16(6):13-15,19
以三倍体毛白杨和玻璃纤维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三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木材玻璃纤维复合板并分析了板的物理力学复合效应。结果表明:与普通PF树脂杨木刨花板相比,该复合板的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得到很大提高,内结合强度略有降低,吸水厚度膨胀率有增有减。  相似文献   
9.
改善E1级胶合板用UF胶粘剂预压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氧化淀粉在树脂合成后期、API在调胶时加入分别对脲醛树脂进行改性,探讨改性UF对胶合板预压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比改性后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和改性后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API量的加大,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得以提高;而氧化淀粉改性后则随着量的加大,一定范围内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得以提高,加入量继续加大后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Chub mackerel (34–35 cm, approximately 500 g), which were caught by fishing with a rod and line at the Bungo Channel, Oita prefecture, were rested overnight in a fish preserve and either killed by decapitation (control group) or allowed to struggle in air for 30 min (struggled group). Muscle samples were excised every 4 h, and measurements on breaking strength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done for both groups. The breaking strength of muscl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ruggled group, whereby a decrease in breaking strength was delayed for 12 h compared to the struggled group. Light microscopy showed space extension among muscle cells in association with a decrease in breaking strength. Especially in the struggled group, the extended area was larger and the difference in area was significant at the time when breaking strength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extended area showed cut and/or disappeared collagen fibrils. From these result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struggling to death promoted the degradation of collagen fibrils and the weakening of connective tissue and, resultantly, led to the faster softening of muscle of chub macker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