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测定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寄生的4日龄橘小实蝇(B. dorsalis)幼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物酶(PO)活性。结果表明:幼虫在被寄生后,在其免疫系统的调节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致使被寄生的幼虫较未被寄生的3种抗氧化物酶(CAT、POD、SOD)活性明显高,然而被寄生的幼虫PO活性明显低于未被寄生的幼虫。这4种酶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减少寄主体内过量的ROS,保证寄生蜂能有效地寄生,提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建前裂长管茧蜂的实验种群生殖力生命表,结果表明,前裂长管茧蜂羽化后有1~3 d不等的产卵前期,生殖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羽化后的4~10 d,单日寄生桔小实蝇幼虫量不超过20头,平均每头雌蜂约能繁育125个后代.种群中以雌性个体为主;雌雄比例接近2:1.世代净增殖力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44.44和0.158 1.田间放蜂试验结果表明,当按1:1、1:5及1:10的蜂虫比释放时,15 d后的寄生率分别为36.01%、12.50%和5.18%,但随后寄生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研究了布氏潜蝇茧蜂和长尾潜蝇茧蜂的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当寄主橘小实蝇幼虫供两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2种蜂的各自寄生率与其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2种蜂共存时的总寄生率比长尾潜蝇茧蜂单独存在时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与布氏潜蝇茧蜂单独寄生相比无差异。2种蜂均能寄生已被另一种蜂产卵寄生的寄主幼虫。长尾潜蝇茧蜂寄生后0、24、48 h再供布氏潜蝇茧蜂寄生,2种蜂后代个体在寄主体内发育过程中,布氏潜蝇茧蜂数量逐渐减少,长尾潜蝇茧蜂数量无变化。布氏潜蝇茧蜂寄生后24或48 h后再供长尾潜蝇茧蜂寄生,长尾潜蝇茧蜂个体比例逐渐下降,而布氏潜蝇茧蜂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前裂长管茧蜂对不同抗性水平桔小实蝇的选择趋性及抗性寄主品系对寄生蜂的生长 发育特性。【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法和选择试验两种方法,测定前裂长管茧蜂对桔小实蝇 3 种农药不 同抗性品系的行为反应和寄生情况;同时通过生物学观察试验,研究裂长管茧蜂在桔小实蝇 3 种农药不同抗性 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结果】前裂长管茧蜂对桔小实蝇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均无显 著的趋向性选择;前裂长管茧蜂对不同抗性品系桔小实蝇的寄生量也无显著差异;前裂长管茧蜂在不同抗性寄 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表现出雌雄差异性,即雌虫在不同抗寄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而雄 虫在高抗寄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短于中抗寄主品系和常规寄主品系。【结论】桔小实蝇不同农药抗性 品系不影响前裂长管茧蜂的选择寄生,但显著影响雄蜂的幼虫发育历期,试验结果为田间科学释放利用前裂长 管茧蜂防控桔小实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系统介绍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室内饲养的设备、步骤、技术要点、人工饲料配方及环境要求,并以桔小实蝇为寄主,实现了桔小实蝇幼虫-蛹期寄生性天敌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的室内大量繁殖,为进一步利用该蜂防治桔小实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测定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寄生的4日龄橘小实蝇(B. dorsalis)幼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物酶(PO)活性。结果表明:幼虫在被寄生后,在其免疫系统的调节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致使被寄生的幼虫较未被寄生的3种抗氧化物酶(CAT、POD、SOD)活性明显高,然而被寄生的幼虫PO活性明显低于未被寄生的幼虫。这4种酶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减少寄主体内过量的ROS,保证寄生蜂能有效地寄生,提高寄生蜂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对高龄幼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2龄、3龄幼虫作为寄主时,混合接蜂的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切割潜蝇茧蜂;以1龄幼虫作为寄主,切割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长尾潜蝇茧蜂.与其单独接蜂相比,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率没有变化,而切割潜蝇茧蜂寄生率明显下降.温度对2种寄生蜂的寄生有显著影响,在25、30℃下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切割潜蝇茧蜂,在20或35℃条件下这2种蜂的寄生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是重要的橘小实蝇寄生蜂。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并比较了长尾潜蝇茧蜂雌、雄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触角有7种类型的感器,即毛形感器、Böhm鬃毛、锥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表皮孔。雌、雄蜂触角感器的基本类型、外观、丰度和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雌、雄蜂触角板状感器和腔锥形感器的结构、丰度和分布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和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这2种寄生蜂对寄主植物挥发物中主要的9种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布氏潜蝇茧蜂雌雄成虫均对朱栾倍半萜反应最大,并且均对石竹烯反应最小。长尾潜蝇茧蜂雌虫对α-法呢烯反应最大,对柠檬烯反应最小;雄虫对反-2-癸烯醛反应最大,对β-紫罗兰酮和石竹烯反应最小。  相似文献   
10.
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是许多双翅目实蝇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繁育寄主,系统观测了前裂长管茧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发育历期。观察结果表明,前裂长管茧蜂整个生活史由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其幼虫可划分为四个龄期,一龄幼虫具几质丁的坚硬头壳和镰刀状的颚,形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与二、三、四龄幼虫完全不同。前裂长管茧蜂约需20天完成世代发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及四龄幼虫的历期依次为1.91、2.02、1.75、2.04和2.31d;蛹的历期介于8~10d,雌性个体发育时间长于雄性。前裂长管茧蜂通常比未被寄生的寄主迟3~5d羽化,雌、雄蜂在羽化后即能交配、产卵,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体表上会留下明显的深褐色产卵孔,寄主化蛹后产卵孔仍保留在其蛹壳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