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枯萎病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采用活体组织法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和番茄晚疫病的药效。结果显示,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对以上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EC50为0.98g/L;在质量浓度为100g/L时,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为74.00%,对番茄晚疫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6.21%和60.01%。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观察3种治疗方法治疗犬传染性肝炎的疗效并进行对比,选出较好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犬传染性肝炎的治愈率。本研究选宠物医院确诊为犬传染性肝炎的病犬60只,将患犬随机分4组,分别采用茵陈篙汤加味配合西药、单用茵陈篙汤加味、单用西药的治疗方法,并设对照组。结果显示,茵陈篙汤加味配合西药组的治愈率86.67%;茵陈篙汤加味组治愈率73.33%;西药组治愈率66.67%;对照组治愈率为0。试验表明,采用茵陈篙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犬传染性肝炎的疗效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甘肃茵陈蒿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化学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萃取产物化学成分,并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较。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物成分中确定了76种化合物,从水蒸气蒸馏提取物成分中确定了48种化合物。其中长马鞭草烯酮含量分别为37.35%和26.68%,2种方法测得的成分有所差异。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相比,采用超临界CO2法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茵陈蒿的化学组分,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利用茵陈蒿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茵陈蒿精油的化学成分、抗氧化能力、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为蒿属植物精油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的茵陈蒿植株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1,1-二苯基-2-二硝基苯肼(DPPH)测定茵陈蒿精油的抗氧化能力;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茵陈蒿精油对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6种病原细菌和白色念珠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马铃薯立枯丝核菌7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茵陈蒿精油对白色念珠菌及6种供试病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值;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茵陈蒿精油对其他6种真菌的抑制率,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茵陈蒿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影响。【结果】GC-MS分析结果显示,茵陈蒿精油共分离出24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蒿酮(37.59%)、乙酸丁酯(22.75%)和桉叶油醇(11.34%)。茵陈蒿精油对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茵陈蒿精油对供试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供试菌种的MIC值为2.5~80 μL/mL,MBC值为5~150 μL/mL;茵陈蒿精油对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毒力效果,EC50为3.371~10.942 μL/m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茵陈蒿精油破坏了菌株的细胞壁,使菌体内容物渗出,导致菌体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茵陈蒿精油化学成分丰富,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能力,在农作物病害防治及食品保鲜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牛霉菌毒素中毒,是牛采食了发霉变质的饲(草)料而引起的疾病。以流涎,口温稍高,口色红绛,舌苔黄腻,口津黏滑,口腔及舌体黏膜溃烂,眼结膜潮红或黄染,流泪,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大便干燥并附有黏液或血丝,小便短少色黄为主证,是危害养牛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笔者根据中兽医望闻问切诊法收集的临床症状,综合辨证分析认为:牛霉菌毒素中毒属湿热内毒壅结证。宜以清热解毒、保肝护肾、滋养胃肠为治则。探索运用自拟“加味黄连解毒散”合“加味茵陈蒿散”治疗,共收治牛霉菌毒素中毒病例69例,治愈65例,治愈率94.2%,有效68例,有效率98.6%。  相似文献   
7.
为保存和利用耐寒茵陈蒿资源,以具有侧芽或顶芽的分枝嫩茎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茵陈蒿进行了生根培养、生根继代增殖培养以及试管苗的移栽和定植的研究.结果表明:1/2MS+NAA0.08 mg,L-1是具有顶芽或侧芽分枝嫩茎段生根培养生长为试管苗的适宜培养基;向培养瓶中加入10 mL浓度为15 mg· L-1的NAA溶液处理4h后,把具有2个侧芽或者具有1个项芽和1个侧芽的试管苗茎段,接种到1/2MS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增殖培养的方法是试管苗生根增殖培养的理想方法.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在96.0%以上;定植成活率在99%左右;定植的试管苗不仅保持了野生茵陈蒿的所有植物学性状,而且还保持了耐寒变异性状.  相似文献   
8.
茵陈蒿群落分布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分布格局对其水土保持功能有重要影响。植被斑块与裸地斑块的不同组合配置对调控坡面径流侵蚀的作用不同。本文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对黄土丘陵区演替初期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群落不同格局下的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43mm/min雨强下,盖度相同组合不同,分布均匀的小斑块格局(B)比大斑块格局(C)的减流量高,但减沙效益降低。与裸地小区相比,格局B、C减流效益分别为14.7%、9.5%,减沙效益分别为36.14%和63.86%。坡面累计产流量随降雨历时逐渐增加,且二者呈线性相关。累计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先增后减,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累计产沙量与累计产流量之间也为二次函数,即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累计产沙量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9.
<正>黄疸是指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其病原较为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症状也有所不同。黄疸症有阳黄疸和阴黄疸之分。阳黄疸是湿热、毒疫之邪外袭,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外泄,影响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皮肤及黏膜而发生黄疸;阴黄疸是寒湿所致。1发病情况牛犊出生后第一天精神正常,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10.
茵陈蒿俗称白蒿,属菊科植物。在我国东北的吉林省分布很广,每年四月下旬采集。具有清热利湿、降压利尿等功效,是治疗黄疸的要药。《痊骥通玄论》曰:"茵陈蒿导热三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