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17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一、掌握在根线虫初发期进行防治。当前,气温逐渐增高,根结线虫开始活动,逐渐侵染作物根部,因此对有根线虫病史的大棚一定要早防治,可用苦参碱或阿维菌素加上丰收一号,进行灌根。根据线虫为害程度来确定用药量。二、穴施药剂及灌根防治。作物在定植前,穴施药剂是防治根线虫经济  相似文献   
2.
氧化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 ,蔬菜病虫害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如何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把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 ,保证人民健康 ,已成为蔬菜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 ,对湖北省葛店开发区怡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新型植物源杀虫剂0 .1%氧化苦参碱水剂进行了防治菜青虫的药效试验 ,现将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0 .1%氧化苦参碱水剂 ,2 0 0 0IU/mgBt悬浮剂 (湖北科发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本试验设 5个处理 :0 .1%氧化苦参碱水剂90 0ml/hm2…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筛选高效低毒药剂,防控棉蚜,选用3种常见药剂在自然条件下,利用喷施处理方法,3种杀虫剂为苦参碱、藜芦碱、吡虫啉,清水为对照,田间试验表明:苦参碱防控棉蚜效果最好,LC90为2000 mg·L-1;藜芦碱的LC90均>10万mg·L-1,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对棉蚜的毒性依然很高,对多异瓢虫安全性也较差。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防治石榴蓟马的高效、低毒和无污染的生物杀虫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生物杀虫剂对石榴蓟马不同虫态的毒力效应。结果表明:4种生物杀虫剂对两种石榴蓟马的毒力依次为:乙基多杀菌素>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乙基多杀菌素对黄胸蓟马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8.550 mg/L和12.078 mg/L。对西花蓟马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13.647 mg/L和20.185 mg/L。印楝素和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均可引起两种石榴蓟马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下降(P<0.05)。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印楝素和苦参碱均能对两种石榴蓟马种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植物源农药防治效果,以小菜蛾为靶标害虫,选用除虫菊素和苦参碱两种植物源农药,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最佳复配比例。结果显示:除虫菊素和苦参碱复配比例为4∶6 (体积比)时,毒效比率为1.36,共毒系数为207.8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最佳配比(4∶6)稀释200倍液时,防效可达到93.67%。除虫菊素与苦参碱复配,对小菜蛾的毒力有显著增效作用,具有开发为复配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苦参碱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小绿叶蝉是我省茶区主要目标害虫,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之产生了强抗药性,发生猖獗危害,如何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保证人民健康,已成为茶叶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柞蚕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残留量分析方法,用80%乙腈水溶液(含0.2%氨水)超声提取样品,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以Kinetex 2.6μm Biphenyl 100?色谱柱(100 mm×3.0 mm)分离,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在0.1~5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在64%~1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苦参碱检出限为0.05μg/kg,氧化苦参碱检出限为0.1μg/kg。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重现性,可用于柞蚕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残留量的测定,并为相关产品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残留量检测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部分桑园害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国祥  孙永军 《蚕业科学》2011,37(3):538-543
为了探讨从传统中草药苦参中提取的苦参碱用于桑树害虫防治的可行性,用2%苦参碱稀释药液对部分桑园害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并检测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苦参碱对桑尺蠖、桑毛虫、棉大造桥虫、红腹灯蛾、白毛虫有较强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23.55、28.73、28.52、30.71、25.61 mg/L,以1 500倍稀释药液对上述5种害虫室内处理24 h后的死亡率为92.18%~96.78%,并且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24 h虫口退减率为89.81%~96.00%;对桑园微型害虫桑蓟马和朱砂叶螨也有较强的毒力和防治效果,1 500倍稀释药液室内处理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5.52%、98.07%,田间防治24 h虫口退减率分别为90.61%、92.55%;对桑螟、野桑蚕的毒力较低,LC50分别为364.47和351.01 mg/L,1 500倍稀释药液对2种害虫室内处理24 h后的死亡率仅有3.13%和3.83%,田间防治24 h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8.06%、8.70%。用2%苦参碱的2 000倍、1 500倍、1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4、8、32 h,安全间隔期后采摘桑叶喂蚕,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产茧量性状无不良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苦参碱对桑园害虫防治具有选择性药效,如果桑园害虫的优势种群为桑尺蠖、棉大造桥虫、桑毛虫、红腹灯蛾、白毛虫、桑蓟马、朱砂叶螨,可以考虑采用苦参碱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其根入药.为了揭示氧化苦参碱(Oxmatrine,OMT)和苦参碱(Matrine,MT)在苦参体内代谢转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人工栽培苦参提供理论依据,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苦参根、茎、叶、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根和成熟种子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含量最高,苦参碱主要分布在幼嫩的叶和茎中,而在成熟和衰老的叶和茎中苦参碱则转化为较为稳定的氧化苦参碱.在根和种子等贮藏器官中则主要以氧化苦参碱的形式贮存,并且根和种子中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含量以及相同器官2种生物碱含量变化呈现互补的特点,由此推断,叶中形成的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在向根和种子运输分配时受其生长竞争的影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增殖、凋亡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含0(A组),25(B组),50(C组),75(D组)和100μg/mL(E组)苦参碱的培养基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BMECs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苦参碱对BMECs凋亡的影响,并检测苦参碱对BMECs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对BMECs中Caspase-3、p53、STAT1和SOCS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用药5d时,低质量浓度(25和50μg/mL)苦参碱对BMECs增殖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75和100μg/mL)苦参碱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B~E组BMECs的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A组(P0.01);B~E组BMECs培养上清液中NO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高于A组。B~E组BMECs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比A组高,其中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B~E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极显著高于A组(P0.01),E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极显著高于A组(P0.01),各组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与A组相比,苦参碱上调了B~E组BMECs中Caspase-3、p53、STAT1和SOCS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论】低质量浓度苦参碱能够促进BMECs增殖,高质量浓度苦参碱则会抑制BMECs增殖;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均可提高BMECs的抗氧化能力,其中50μg/mL苦参碱提高BMECs抗氧化能力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