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8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170篇 |
基础科学 | 4篇 |
24篇 | |
综合类 | 347篇 |
农作物 | 153篇 |
畜牧兽医 | 3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株型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性状,对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期探究小豆矮秆窄叶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方法】构建小豆栽培种野生型GM437和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根、茎、叶转录组文库,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同时,利用外施激素的方法确定突变体应答激素种类。【结果】转录组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外施赤霉素可部分恢复矮秆窄叶突变体的生长。关键基因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肉桂醇脱氢酶、黑酸叶绿醇转移酶、4-羟苯基丙酮酸双氧酶等在小豆植株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为小豆矮秆窄叶建成主要调控通路,赤霉素在突变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外引的14个矮秆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等13个性状进行了性状分析,并按主成分分析法对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按照不同的特点,将14个自交系分为4类。在育种工作中,可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及育种目标,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5.
6.
六倍体小黑麦矮秆突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倍体小黑麦“冬/春”杂交组合“6713.12/STIER‘S’”F6代种子经^60Coγ射线处理,在M2代分离出少数半矮秆突变体,其中3个单矮秆突变体系统在M4代分离出少烤矮杆突变体,在M7代选育出7个矮秆突变体株系。这些突变体与原亲本“6713.12/STIER‘S’”F6在一些性状上有所不同,株高和育性的差异尤其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7.
四倍体小麦矮秆基因的赤霉素敏感性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倍体小麦矮秆基因Rht14、Rht16和Rht18的赤霉素敏感性及其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促进这些矮秆基因的合理利用。选用分别含有Rht14、Rht16和Rht18的四倍体小麦近等基因系ANW16D(Rht14)、ANW16F(Rht16)、ANW16G(Rht18)及其高秆轮回亲本LD222以及六倍体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测量其不同浓度GA3处理下小麦的株高,计算赤霉素敏感系数(GRI)并推断3种矮秆小麦的赤霉素反应类型。在成熟期对LD222近等基因系小麦的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主穗穗下第一茎节(P-1)节间长、节间表皮细胞、种子表皮细胞及种子体积等进行测量,分析Rht14、Rht16、Rht18这3个矮秆基因对小麦这些农艺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ANW16D、ANW16F和ANW16G这3个矮秆小麦株高恢复到正常LD222株高的最适GA3浓度为10-4mol/L;3个矮秆品种均为赤霉素敏感型且敏感性大小为中国春ANW16GANW16FANW16DLD222;Rht14、Rht16、Rht18均是通过降低主穗穗下第一茎节(P-1)节间长度来使小麦株高降低,降低效应为Rht18Rht16Rht14;它们降低小麦株高的根本原因均是缩短了小麦节间表皮细胞长度且缩短效应与降低株高效应一致;3个矮秆基因均在降低小麦株高的同时不影响种子的体积。 相似文献
8.
糯小麦矮源新种质 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1-805是绵阳市农科院新创制的糯小麦矮源种质,为了深入了解新创种质糯小麦矮源11-805的矮秆性状遗传规律,试验对11-805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11-805与高秆亲本‘绵麦37’、‘绵麦43’和‘绵麦1618’杂交,从正反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11-805的矮秆特性主要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3个群体F2代株高分离出矮秆、半矮秆、高秆3个类型,其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结果表明,11-805的矮秆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受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正反交F1代平均株高降幅为16.07%和15.67%,可以表明矮秆糯小麦11-805具有明显降低株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