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林业   25篇
农学   91篇
基础科学   49篇
  126篇
综合类   437篇
农作物   15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鸡胚法和细胞法2种体外抗病毒试验比较扶正解毒超微粉(FZSM)和扶正解毒散(FZ)的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效果。鸡胚法:在FZSM和FZ 2种煎煮液对鸡胚安全浓度范围内分别选取3个浓度,采用先加煎煮液后接种病毒和先接种病毒后加煎煮液2种方式,接种10日龄SPF鸡胚,测定2种煎煮液对IBDV ELD50的影响。细胞法:在FZSM和FZ 2种煎煮液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安全浓度范围内分别选取3个浓度,采用先加煎煮液后接种病毒和先接种病毒后加煎煮液2种方式,加入到长成单层的CEF中继续培养,观察并统计各孔的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FZSM和FZ 2种煎煮液均可以降低IBDV的病毒滴度和CPE抑制率,高浓度效果优于低浓度;同浓度FZSM效果优于FZ;预防作用效果优于治疗作用效果。结果表明FZSM和FZ均具有体外抗IBDV的作用,且FZSM效果优于FZ。  相似文献   
2.
以龙粳9号为供试品种,在肥力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5个栽插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的本田生育天数变化差异明显,但成熟期差异却只有1~2 d;不同处理的分蘖及成穗率、叶面积指数、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都呈现C>D>B>E>A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的各项指标以C,D,B较好,适宜栽插期范围为5月13日~27日。其中以处理C(5月20日)的产量(11 573.8 kg.hm-2)为最高,栽插时期最佳,其次是处理D(5月27日)和(B 5月13日)。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中国蔬菜绿色生产率,提升蔬菜生产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该研究采用超效率SBM-ML模型、空间错位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探究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与空间错位特征,识别影响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023 1降低到0.741 4,蔬菜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降低,其中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退步共同拖累了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北回归线以南产区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西北产区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低,其差异主要取决于水土资源供给状况与市场需求规模等因素。3)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空间错位由北向南大致呈现“正向错位—负向错位”的变化趋势,整体以低错位为主。东北产区、中部产区地势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有利于蔬菜规模化种植。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空间错位呈显著的“东正西负”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错位程度较大,负向错位省份数量由13个增至17个。由于蔬菜生产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绿色生产技术的投入。4)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和交通通达性是影响中国省域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城镇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要素对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准确把握现阶段蔬菜绿色生产现状,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超甜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的果蔬型食品,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种植作物。通过种植超甜玉米,种植业结构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对于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对超甜玉米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超甜玉米的栽培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亩产700kg超高产麦田连续多年多点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了在青岛市气象和生产条件下,实现亩产700kg超高产栽培的土壤肥力指标为有机质1.4%以上,碱解氮90mg/kg以上,速效磷35mg/kg以上,速效钾100mg/kg以上;施肥指标为有机肥3000kg/667m2,纯N 20kg/667m2,P2O510kg/667m2,K2O 10kg/667m2左右。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穗数54.2万/667m2,穗粒数35.7粒,千粒重43g;群体动态指标为基本苗13.8×104/667m2,冬前总茎数75.1×104/667m2,春季最大分蘖107.5×104/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的软盘、育秧方式、播种密度、施氮量、化控次数等烟后稻抛栽育秧试验和多年试验示范结果,提出"选盘、旱育、稀播、适氮、化控"等烟后稻抛栽育秧关键技术。通过生产验证表明,应用该育秧关键技术,不仅能解决烟后种植中迟熟超级稻品种抛栽出现长秧龄、育壮秧难、产量不高等问题,还能有效提高烟后茬超级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不同湿度条件下富士系苹果花过冷却点的分布频率,为苹果霜冻监测和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种植最广泛的富士系苹果为研究对象,使用人工霜冻试验箱控制温湿度,模拟霜冻降温过程,设置高、中、低3个湿度范围,对富士系苹果花蕾和花朵子房过冷却点进行监测,研究环境相对湿度对富士系苹果花器官过冷却点的影响。【结果】富士系苹果花蕾和花朵子房过冷却点在-6.4^-1.9 ℃,50%的过冷却点集中在-4.4^-3.5 ℃,80%的过冷却点集中在-4.4^-2.5 ℃,平均过冷却点为-3.7 ℃。苹果花蕾和花朵子房的累积冻害率达到30%(轻度)的温度为-3.2 ℃,累积冻害率达到50%(中度)的温度为-3.6 ℃,累积冻害率达到80%(重度)的温度为-4.2 ℃。花蕾过冷却点的变异大于花朵子房过冷却点,不同湿度处理下花蕾和花朵子房过冷却点差异显著。中湿(相对湿度50%~70%)条件下,过冷却点最高,抗寒性最差,而低湿(相对湿度50%以下)和高湿(相对湿度大于70%)处理均可降低植株的过冷却点。【结论】-4.4^-2.5 ℃是富士系苹果花组织开始出现损伤的主要温度范围。干燥和高湿的环境均可降低富士系苹果花蕾和花朵的过冷却点,尤其是干燥的环境可降低苹果花蕾的过冷却点0.6 ℃,可降低苹果花朵子房的过冷却点0.4 ℃,提高苹果花蕾及花朵子房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保水剂对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最佳使用量,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5个梯度的保水剂浓度[0(CK)、0.10%、0.20%、0.30%、0.40%]对千里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宜浓度的保水剂可提高千里光种子发芽率,最佳保水剂浓度为0.30%,较对照提高了7.62%。添加保水剂可以提升千里光幼苗生物量、株高与根系长度,株高随保水剂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根系长度随保水剂浓度增加而增加,在0.40%浓度处理达到最大值。在采用千里光进行绿化时建议加入浓度为0.30%的保水剂,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及绿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木粉不同粒度对羧甲基取代度及丙烯酸接枝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00目和200目木粉与40目木粉X射线衍射峰没有区别,表明100目和200目木粉纤维结晶没有被破坏,木粉粒度对羧甲基取代度的影响不大;100目和200目木粉直接接枝丙烯酸聚合物吸水倍率明显降低,表明木粉颗粒逐渐变小,木粉原有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不足以形成网络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杉木木粉羧甲基化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引进了大量的羧甲基,且保留了木质素特征峰,但在丙烯酸接枝的高吸水树脂中木质素吸收特征峰不存在,说明过硫酸钾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优先与木质素苯环反应,使木质素苯环开裂,导致木质素苯环的吸收特征峰消失。  相似文献   
10.
保水剂在桉树栽植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含量的保水剂(浓度分别为0.05%、0.1%、0.2%)进行桉树栽植试验,分别测定苗木成活率、基质含水率及苗木的生长量。结果表明:使用保水剂的苗木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实验,各处理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高度显著,保水剂含量0.1%的处理能得到较高的成活率及生长量。由于保水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水可保,试验后未再补水,因此基质含水率变化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