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8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篇 |
农学 | 1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4篇 | |
综合类 | 47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228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水养殖实验围隔中海洋原甲藻水华的发生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发现在PO4-P浓度较高且静滞的围隔水体中海洋原甲藻易大量发生形成水华;发生水华后围隔水呈棕红色,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α,初级生产力,水呼吸,COD和POC等都显著升高,溶解氧和透明度随海洋原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出相应的昼夜变化;发生水华的围隔内中国对虾和台湾红尼罗罗非鱼尚能存活和生长。但体色暗红,海湾扇贝则全部死记,表明海洋原甲藻水华对海立贝类的危害较鱼类和虾类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卡盾藻已是国内外公认的有毒赤潮生物,由于它独特的生物学结构,如鞭毛易脱落、藻体易崩解、活体细胞易变形、难以固定等特征,往往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在用常规方法采集的浮游生物标本里,如不及时观察,便很快解体,无法找到完整的个体,因此山东近海很少报道该藻的赤潮。但是,南海水域大鹏湾、北黄海水域、日本濑户内海等均有该藻赤潮发生,有的甚至常年发生,对鱼类资源造成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福建沿海主要港湾和养殖区不断有赤潮发生。赤潮爆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危害。本文就1989年以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赤潮进行详细报道,同时提出了福建省赤潮发生的特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青岛近海赤潮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及赤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赤潮发生面积和赤潮藻类的危害类型,将青岛近海发生的赤潮划分为特大、重度、中度、轻度和轻微共计5个灾害级别。结果表明,1990-2013年青岛近海共计发生赤潮33次,以轻微灾害和轻度灾害为主,其它级别尚未发生;其中,发生面积小于10 km2赤潮占总数的51.5%,60.6%的赤潮由基本无害的赤潮种类引起,发生范围以胶州湾和浮山湾近海为主;赤潮次数和面积基本呈现4~5年的波动周期,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6-8月;主要赤潮生物种类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甲藻比例升高,罕见种类逐渐出现。赤潮种类的变化反映出青岛近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了改变,与期间青岛近岸海洋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赤潮是一种近年来在中国沿海近岸海域经常出现的海区自然现象,由于浮游生物大量聚集或死亡之后消耗了海水中的大量氧气,导致海洋渔业养殖生物死亡,造成渔民生产重大损失,甚至部分有毒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福建平潭沿海赤潮频发,严重冲击渔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威胁居民饮食安全与身心健康。建议合理选择监测站点,提前制定监测方案;组建赤潮信息员队伍,实时更新赤潮动态;普及赤潮防范知识,及时发布赤潮预警;生产单位主动应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全方位多流程构筑赤潮防范防火墙。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Fe3 与赤潮发生的关系,采用模拟生长方法研究了Fe3 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生长的影响。Fe3 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低于0.01μmol·L-1会抑制该藻的生长,在0.01 ̄0.05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Fe3 浓度成正比关系;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Fe=0.2728,Ks-Fe=0.0169μmol·L-1。EDTA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因子,EDTA对于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浓度是0.013μmol·L-1,EDTA浓度小于0.013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EDTA浓度大于0.013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EDTA浓度成正比关系(μ-EDTA=2.0742x-0.0114,r2=0.9248),浓度为0.13μmol·L-1时藻的生长速率接近最大值,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EDTA=0.3114,Ks-EDTA=0.1160μmol·L-1。探讨了不同Fe3 /EDTA比值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Fe3 /EDTA比值为0.2时藻细胞生长速率达到最大,表明比值为0.2时最适合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因此,赤潮异弯藻适合在Fe3 、EDTA浓度分别大于0.05、0.13μmol·L-1、Fe3 /EDTA=0.2的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9.
10.
很多藻类致病菌具有广谱溶藻活性。本研究发现紫菜黄斑病致病菌地中海弧菌Vibrio mediterranei 117-T6(Vm 117-T6)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编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等微藻也具有较强的溶藻活性,可使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是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Vm 117-T6能在40 min内使赤潮异弯藻的活动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受抑,感染120 min即可导致藻体裂解并产生白色絮状沉淀。Vm 117-T6能降解卡拉胶,不能降解果胶、纤维素和几丁质。菌体、胞内及胞外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活性,其胞外溶藻物质易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具较强极性;耐高温、不易被活性炭吸附、乙醇处理会降低溶藻活性。Vm 117-T6在常规与易感条件下的关键差异蛋白包括大量的ABC转运蛋白、外膜蛋白、鞭毛蛋白及少量Toxin。这些研究结果提示Vm 117-T6毒力效应物中含有极性非蛋白质类物质,且与毒力因子转运、分泌以及细胞黏附相关的蛋白可能在其毒力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溶藻机制参与了Vm 117-T6的溶藻过程。 相似文献